《明·袁宏道·游紅螺崄記》鑒賞
從葫蘆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夾。從云會(huì)門而進(jìn),山始巧始纖,水始怒,卷石皆躍。至鐵鎖灣,險(xiǎn)始酷。從灣至觀音洞,仄而旋,奇始盡。山皆純鍔,劃其中為二壁。行百余步,則日東西變; 數(shù)十步,則嶺背面變; 數(shù)步則石態(tài)貌變矣。壁郛立而陰,故不樹; 瘦而態(tài),故不膚,亦不頑。蛟龍之所洗滌,霜雪之所磨鏤,不工而刻,其趣乃極。
竇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聞客至,則兢出觀。導(dǎo)者曰: “老未見冠履也。”問為青曹①,則曰:“是余宗主?!毙Χ掀淠?,亦如余之見此山此石也。山中非采藥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②,日取道焉,而遺之睫前,是可嘆也已!
(《袁宏道集箋?!?
紅螺崄,又名幽嵐山、寶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縣,有下、中、上三崄。此文首節(jié)由 “葫蘆棚”寫到“觀音洞”,已隱括三崄。筆致簡(jiǎn)而活,奇而峭。一氣連下七個(gè)“始”至,奇景迭出,令人目不暇及。摹山擬水,形容一路景致的特色,皆以一字盡之,極其簡(jiǎn)練,又尖新形象,賦予對(duì)象以生命。如“天始夾”的“夾”字,使人想見山徑狹路兩旁高峰聳峙,天為所“夾”的景象,一字之中含整幅圖象。又如水之“怒”,石之“躍”,灣之“酷”,皆字字欲活。故江盈科云: “中郎所敘佳山水,并其喜怒動(dòng)靜之性,無不描寫如生?!币陨戏謱懸宦匪娋吧?,以下總寫山體特點(diǎn)。三“變”字,有“峰回路轉(zhuǎn)”、“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之趣。“蛟龍” 四句,是說紅螺崄的瑰奇,出于造化之工,而非人力雕飾而成。重自然,輕雕飾,是袁宏道美學(xué)思想的一個(gè)重要方面,這一點(diǎn)在他觀照自然山水的時(shí)候也體現(xiàn)出來了。
上面一段寫景,下面一段敘事。敘事旨在感嘆紅螺崄名聲不著,不為世人所識(shí)。老僧與世隔絕,正見游人之罕至。而好游之士,號(hào)稱“奇僻”,竟“遺之睫前”,如此奇崛妍媚之山也未嘗涉足,所以作者深以為嘆。此雖言山,亦可喻人,文含理趣焉。但作者并非刻意求深,而在無意中得之。這也是中郎游記的一個(gè)特色。
上一篇:《宋·蘇軾·游白水書付過》鑒賞
下一篇:《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