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徐渭·龕山凱歌》原文賞析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血著人飛。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鐵衣。
明代也有邊患,加之時人普遍學習唐詩,所以 “邊塞詩”又一度興盛。作者曾投身平倭戰爭。“龕山”在浙江蕭山東北五十里,與海寧赭山對峙,舊有龕山寨。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1555)冬,大破浙閩沿海入侵倭寇,作者當時正入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府,有《龕山之捷》紀其事,略云: 賊自溫州登巖,蔓延于會稽。戰士遇賊死戰,無不一以當十,賊遂大敗。這首詩即歌頌破敵將士的英勇。可與岑參《破播仙凱歌》等名作媲美。
起一句就寫破賊將士乘夜包圍入侵之敵。“暮合圍”在戰術上是很有利的,因為明軍比倭賊更熟悉山勢地形環境,偷襲可以成功。“短劍隨槍”則是長短兵器互用,便于近戰,白刃相搏,第二句即寫激烈戰斗,入題十分迅快。“寒風吹血”表明戰事發生在冬夜,不是“吹人”而是“吹血”,可見廝殺的激烈,戰士冒著槍林血雨,頑強殺敵。“著人飛”的“著”字下得妥帖,比“濺”字含蓄,比“染”字輕靈。再配合一個“飛”字,簡直把戰斗的情況寫活了。詩中的形象是呈動態的。
前兩句寫戰場一夜廝殺的情況十分簡勁,后兩句則推出特寫鏡頭:天亮了,道路上奔馳著明軍騎兵。詩人沒有去刻畫他們的面容和英姿,而以大特寫的手法,展現將士的鎧甲:“一片紅冰冷鐵衣”,這“一片紅冰”與第二句呼應,令讀者進一步想象戰士浴血戰斗的情景,血衣暗示的是戰斗的激烈。同時,它又表現出氣候的嚴寒,戰斗環境的艱苦,通過這樣的描寫,又突出了戰士不畏艱險嚴寒的鐵的意志。“鐵衣”雖然直接指鎧甲,也造成一個鐵人的形象。這就是大明的鋼鐵長城啊!
全詩最突出的創獲,顯然是在最后一句。唐人邊塞詩沒有出現過類似詩句。但閨怨詩有過:“風吹昨夜淚,一片枕前冰。”(劉商《古意》)不過這“一片紅冰”與那“一片枕前冰”,給人的審美感受決不相同。
上一篇:古詩《陳曾壽·黃州江干旅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戲題仕女圖·一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