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言情贈友詩歌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②,蕭蕭斑馬鳴。
在古代中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阻隔,所以友人親故間的離別往往被看作是一樁非常嚴重的事情。同時士人們為了求取功名,實現大濟天下的理想,又不得不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或應試于京城,或干謁于侯門,或從軍于塞上,或寄寓于山水。因此,離別又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互相祖餞送別時,就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美麗的傳說,李白的 《送友人》便是其中感人至深的一篇雋永之作。
首聯兩句先交待了送別的地點。詩人已將友人送出了城外,但兩人仍不停地敘著舊事,似乎都不愿提到別離的話頭,仿佛這樣就可以把別離忘掉,躲過那令人黯然銷魂的一刻,借以平息自己凄惻的心情。直到山橫在眼前,水阻在腳下,才從往事的追憶中回到現實,意識到離別是不可避免的。執手相向,兩人都早已是淚眼朦朧、喉頭哽咽了,作者將千言萬語凝成十個字: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边@樣就自然引出了頷聯。
頷聯兩句是說,友人一去,從此相別,山水阻隔,飄零不定,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聚。語言很簡單,似乎使人感到有些吝嗇。既然相別,自然有萬里遠行,詩人為什么把一個簡單的意思重復成兩句說呢?老朋友相別,本應有許多叮嚀囑托的話,用這樣十個字來贈別,是否表明作者與友人交誼并不深,只是禮節性的送別呢?實則不然,大凡曾有過與摯親骨肉離別經歷的人就不難理解,相送一刻,滿肚皮的知心話、勸慰語總是不知從何說起,無從表達;同時感情激動,神思恍惚,又無法表達。這時,一切語言都是饒舌,滔滔不絕的宏論不僅會破壞此刻的氣氛,而且顯得淺薄和不真實,詩人正是身歷此境,體驗此情,才僅用此十字就傳達出送別之神。這樣寫同時也是為頸聯蓄勢。好比攔河大壩,平時看到的只是明鏡一般的清澈平緩,一旦開閘泄洪,才能發現白浪奔瀉、吼聲如雷的奇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边@兩句是說友人行將遠征,像白云一樣飄蹤不定;自己對友人依依不舍,如夕陽緩緩西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筆意高妙,興會標舉,而深情直薄秋空。這兩句十個字沒有謂語動詞,沒有時態變化,全為名詞結構的排列,語意關系不確定,使句式潛藏著多種解釋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語言指義前的多層空間關系和興象的復義效果。豐神綽約,含蓄深婉,給讀者的創造想象留下無限廣闊的空間,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去解讀和填充這個空白。這正如清代詩評家薛雪所說:“作詩不用閑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一瓢詩話》)
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兩句,則又轉換角度,從側面進行描寫。“揮手”是離別時的動作,那么此時作者與友人的心情又如何呢?詩人沒有再繼續寫,而是宕開一筆,轉折到兩人的坐騎上?!笆捠挕笔邱R嘶叫的聲音,“斑馬”是指離別時的馬?!对娊洝ぼ嚬ァ酚小笆捠採R鳴”,江淹《別賦》也有“馬寒鳴而不息”,為此句所本。兩位老朋友揮手相別,一直并駕齊驅的兩匹馬似乎也受到了感染,仿佛會解人意,在秋日傍晚的曠野上長嘶不巳。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此時雖不再言別情,而情自天際而來,彌漫在曠野上,滲透在全詩之中。蕭蕭馬鳴,又是以聲音作結,即《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含思落句”,“不得令語盡思窮”,使全詩如巨杵撞鐘,余音不斷。作者選用馬的鳴叫聲,而非戎昱《移家別湖上柳》中黃鶯的“欲別頻啼四五聲”,也與全詩的環境氣氛相合,顯得悲壯蒼涼,雄渾曠遠。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有許多特點,前兩句大筆勾勒出青山白水,用秀麗的景色作為送別的背景,有以樂景寫哀的效果,是反襯。后六句選用具有飄零意味的景物烘托心境,景與情的基調大致是相同的,是正襯。同時,首聯以景起,尾聯以物結,在有意無意間又形成了一種照應。在對仗上,首聯對起,不拘常格,頷聯流走,自如瀟灑,頸聯又變為工對,既古趣高遠,吐屬自然,又法度森嚴,天衣無縫。所以趙翼在評李白的這一類作品時說:“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然有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甌北詩話》)此詩足以當之。
注釋
①孤蓬: 即蓬草,一名飛蓬,常隨風飄轉,這里用來比喻遠行的友人。②茲: 此。
上一篇:《送盧生還吳》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周仲覺訪來又別》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