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惠言
楊花
侭飄零盡了①,何人解,當花看?正風避重簾、雨回深幕,云護輕幡②。尋他一春伴侶,只斷紅相識夕陽間。未忍無聲委地,將低重又飛還。疏狂情性,算凄涼耐得到春闌③。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繞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淚痕點點凝斑。
【注釋】 ①侭:任憑。②輕幡(fan番):指護花幡,即彩旗作標幟,作驚鳥雀之用。③春闌: 春殘,春盡。
【詞大意】 任憑楊花全部飄零完畢,有誰懂得把楊花當花來看待? 暮春時節,重簾阻隔狂風,深幕擋住驟雨,護花幡遮掩白云。楊花要尋找這一春的伴侶,只有在夕陽殘照里飄零的落花。楊花不忍默默無聲地掉在地上,將墜落地時,又掙扎著重飛了起來。
楊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過著孤獨凄涼的日子,大概要堅持到春殘,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飛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稱得上冰清瘦寒。春天歸去了,楊花把對春歸的怨恨全部收攏起來,化作滿天飛舞的愁影圍繞、撒滿云山。你看,那碧綠的池塘畔、東一堆西一塊的浮萍,那是點點淚水所凝成的啊!
【賞析】 北宋章質夫寫過一首《水龍吟》的詠楊花的詞,在當時很有名,但這首詞并沒有把楊花性格化,也沒有在詞里注入多少社會生活的內容。蘇東坡讀了以后,依原韻又做了一首楊花詞,借楊花寫閨情,在楊花的形象上融進一個少女對情郎的深情和痛苦的思念,賦予詠物詞以社會生活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章質夫原詞的成就,張炎推舉為 “真是壓倒今古”(《詞源》卷下)。張惠言這首詠楊花的《木蘭花慢》吸收了章、蘇兩人詞作的藝術經驗,別開生面,借楊花寄寓人生感概。
張惠言在詞的開頭就寄寓了深深的不平: “侭飄零盡了,何人解,當花看?”楊花也是一種花,只因為外貌和色彩太平凡,任憑飄零殆盡,無人理會。這同蘇詞開頭“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兩句意思近似。蘇詞說的是希望 “珍惜”,而張惠言只要求把楊花當花看亦不可得,比蘇詞蘊含了更深刻的悲憤。底下三句寫暮春時楊花在“重簾”、“深幕”、“輕幡”之外飄飛盤旋,歷盡磨難,備受凄涼。往后三句寫楊花不甘寂寞,力圖尋找一春的伴侶,但它的對象只有夕陽殘照下的落花。可見楊花境遇極凄慘。結句“未忍無聲委地,將低重又飛還”很有力量。盡管楊花的處境很糟,但它性格倔強。這是化用章質夫詞中“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的句意。“被風扶起”是被動的形象,而張惠言筆下的楊花不甘心默默地屈從命運的擺布,而是主動地同環境、同命運抗爭。這兩句可以說是警句。總起來看,上片是寫楊花的不幸遭遇。
下片寫楊花的操守與性格。“疏狂情性,算凄涼耐得到春闌。”楊花生性疏狂,不愿受拘束,盡管孤獨凄涼,不受人重視,但它能熬到春天結束。它不隨流俗,要在月地里同盛開的梅花相伴,與漫天的雪花作比。這是一種清寒高潔的品格,也是作者贊頌和追求的一種人格美。底下兩句“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繞云山。”詞人將楊花漫天飛舞的形象想象成是它在表達對春歸的怨恨和抗議。結尾“看取青青池畔,淚痕點點凝斑。”這是化用蘇詞“遺蹤何在?一池萍碎”,“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句意。古人有“楊花入水為萍”的傳說,蘇東坡在詞中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當然不是科學的事實。不過詞人是從形象上著眼,楊花變成無數小碎點(萍),正如離人眼中之淚,借物寫人的感情。張惠言也是如此。楊花落入水中,化成浮萍,這哪里是浮萍,是淚痕。這個結尾帶有一種悲劇氣氛,令人凄惻,這正是張惠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的藝術反映。
張惠言一生坎坷。他4歲喪父,家中貧困,靠母親和姐姐張觀書紡織來維持生活。14歲時任鄉村私塾教師,后來七次參加禮部考試才得中一第。又靠座師推薦任翰林院編修,但僅一年就患病而死。這首詞顯然包含了詞人早年在艱難竭蹶中掙扎奮斗的辛酸,同時也概括了那個時代無數底層人物的不幸。詞人采用傳統的比興寄托、意內言外的藝術手法,緊扣楊花的性狀特點隱喻人生: 以風吹雨打喻欺凌輕賤,落地還飛喻頑強奮進,和梅伴雪喻高潔不屈,十分巧妙貼切而又發人深思。詞人用這種個性化的細致刻畫手法,表現了封建社會微賤者對黑暗環境抗爭不屈的可貴品格,顯然比蘇東坡那首楊花詞的社會意義更為深廣。
上一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桂林山水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