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篇》原文與翻譯、賞析
曹植
白馬飾金羈①,連翩西北馳②。借問誰家子? 幽并游俠兒③。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④。宿昔秉良弓⑤,楛矢何參差⑥。控弦破左的⑦,右發摧月支⑧,仰手接飛猱⑨,俯身散馬蹄⑩。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11)。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12)。羽檄從北來(13),厲馬登高堤(14)。長驅蹈匈奴(15),左顧凌鮮卑(16)。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17)?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釋】 ①金羈: 裝飾華貴的馬絡頭。②連翩: 疾速的樣子。③幽并:幽州,并州,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地方,古代多出重義輕生的俠士。④垂: 通 “陲”,邊地。⑤宿昔: 過去。秉: 持。⑥楛 (hu戶) 矢:用楛木做桿的箭。參差 (cen ci): 不齊的樣子。⑦控弦:拉弓。的: 箭靶的中心,此即指箭靶。⑧月支: 箭靶名。⑨接:指仰射迎面而來的東西。猱 (nao撓):猿類,攀援樹木輕捷如飛。⑩散; 擊碎。馬蹄: 箭靶名。(11)剽 (piao票): 輕捷。螭(chi吃): 傳說中的似龍的動物。(12)虜騎: 指稱邊地民族的騎兵。(13)羽檄 (xi席): 檄是軍事所用的征召文書,上插羽毛,表示緊急。(14)厲馬:鞭馬。(15)匈奴: 古代居于我國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16)凌:凌壓。鮮卑:古代居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17)懷: 顧惜。
【詩大意】 裝飾華貴的白馬,向西北疾馳而去。馬上的壯士是幽并一帶的游俠士。他從小離開鄉里,在邊陲立功揚名。他自來武藝高強,手執良弓,身佩箭袋,左右開弓,無不中靶。敏捷賽過猿猴,勇猛有如豹螭。邊城多處發生敵情,胡兵不斷向前進逼。從北方發來緊急征召文書,立即揚鞭上路。長驅直進,擊退匈奴,回軍左向,打敗鮮卑。置身白刃交加的戰場,怎么可以顧惜生命!侍養父母的大事尚且丟在一邊,更提不到妻子兒女。既然身列壯士名籍,就不該考慮自家私事,應當為國獻身,視死如歸。
【賞析】 《白馬篇》屬樂府《雜曲歌辭》中的《齊瑟行》,以首二字名篇。《樂府詩集》說:“白馬者,見乘白馬而為此曲,言人當立功立事,盡力為國,不可念私也。”道出了本篇的主題。詩人以高度的熱情塑造了一個心急國事、勇于獻身的少年英豪形象,并在這個形象上寄寓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為國獻身的壯志和心懷。
這首詩結構巧妙,形象豐滿。開篇便引人入勝。按照詩中所寫的內容,也可以從壯士的生平敘起,不過那樣一來,便不免陷入平鋪直敘,失去神采。詩人避開了這條道路,而是攔腰切入,以登程赴敵的場面發端,一開始便是一個生動的鏡頭:一匹裝飾華貴的白馬,向西北狂馳而去。這一突兀呈現的搖人心目的形象,第一,使詩起得飛動有神,虎虎有生氣;第二,它緊緊攫住人們的注意力,引發人們的好奇心,使人們不禁要追問:馬上是什么人?他做什么去?為下文開辟了廣闊的描寫余地。下文便分承這兩個問題展開人物形象的刻畫,使全篇結構既嚴緊而又富波折,妙不可言。
從“借問誰家子”到“勇剽若豹螭”,圍繞第一個問題——馬上是什么人展開。開端采用樂府民歌常用的問答句式過渡: “借問誰家子? 幽并游俠兒。”使詩語跌宕有致。幽并是古代多產勇毅剽悍的游俠的地方,取這里人物,自易見主人公的不凡。“少小”二句,一句說他年青時便離開家鄉,見出他男兒志在四方的氣概;一句說他揚名邊域,見出他屢立戰功的業績。四句詩已粗現人物的神采,下面再用追敘之筆補寫出主人公武藝精湛,氣質勇悍,人物便赫然立于紙上了。共八句詩分三個層次: “宿昔”二句點明手持良弓佳矢,為寫射做鋪墊; “控弦”四句以上下左右馳射的鋪排描寫,鮮明地勾勒出每發必中的高超射技; “狡捷”二句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人物騎射的“狡捷”、“勇剽”之神。猿猴、豹螭的比喻,生動貼切。這一段描寫形神皆備,故能給人以鮮明深刻的感受。
從“邊城多警急”起,圍繞第二個問題——做什么去展開。原來是邊城警報頻繁,敵兵不斷向內深入,從北傳來緊急的征召文書,所以策馬登堤飛馳而去。詩到這里才遙接篇首,結束中間的插敘,回到現實的敘事上來。“邊城”四句寫得情事緊湊,轉接迅疾,很能傳出敵軍壓境的緊急氣氛和主人公疾赴國難的精神風采。接下去寫勇猛殺敵,只用了 “長驅”兩句,卻力重千鈞。主要在于詩人并不細描殺敵情景,而是著重勾畫主人公凌厲破敵的氣概。“長驅”即勢如破竹,而“蹈”字、“凌”字也都能表現所向無敵的氣勢。
篇末“棄身鋒刃端”以下八句,著重揭示主人公捐軀報國的心志。雖都是直言的傾述,卻不枯燥無味。其奧妙在于: 第一,為國忘家、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感人至深; 第二,前文有對人物的豐富的形象描寫,這一部分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部分,只使人感到人物精神品格的升華; 第三,句式多變—— “棄身”二句用詰問句,“父母”二句用感嘆句,“名編”四句用斷語句,故無單調之感。
這首詩本意實在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心懷與壯志,卻通過塑造、歌詠一個為國獻身的壯士形象來表現,是傳統比興手法的運用和擴展,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其次,這首詩由于剪裁結構的巧妙,整篇勁健飛動,轉折多姿,有很大引人的力量。再次,人物的刻畫相當豐滿。高強的武藝,勇敢的精神,為國獻身的品格,融為一個整體。而這一切又是通過少小辭家赴邊、聞敵飛馬登程、臨陣不惜捐軀等具體方面,一層層展示出來,故鮮明真切,深印人心。
上一篇:《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短歌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