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城東門
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雨中,故人從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
這是一首游子思歸詩,東漢文人作。
詩人欲寫久客思歸,先寫送客還鄉;送客還鄉又是通過回憶來表現的。所以,詩的首句“步出城東門”,既不是興之所至,也不是信步而行,而是形為心役,受著意向的驅使,欲罷不止的。詩人出得城來,不望東,不望北,單向通往江南的大路遙望,這是為什么呢?“前日風雨中,故人從此去。”原來,詩人在思念著日前分手的故人,來這里重溫送別時的情景。那天,故人從此地出發,沿這條大路到江南去,臨別時風蕭蕭、雨凄凄的情景,使人久久不能忘懷。這兩句描寫天氣,點染氣氛,烘托黯然銷魂的離愁別緒,而且又是詩人頭腦中的圖景,從而使讀者如臨其境,與詩人作感同身受的回味。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贊美說: “‘前日’二句,萬古清警,似是客中送客作。”
說是“客中送客”,依據在后四句。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梁,橋梁;鵠,天鵝一類的大鳥。關于這四句,方東樹認為“言涉世險艱,故愿還故鄉”。這樣象征性的理解,自有其深刻性,但從具體情境出發,似不如把“河水深無梁”看作眼前景物:水深無橋,還鄉路斷,故人已行,我獨滯留此地,于是生出下面“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的幻想。至此,對于詩人“步出城東門”的意向,我們又有了深一步的認識。 “愿為雙黃鵠”,與誰為雙?無疑是已去江南的故人。詩人站在深不可渡的河水岸邊,遙望通向江南故鄉的茫茫大路,油然生出這樣的想象:要是能和故人化作一雙黃鵠,展翅高飛,同還故鄉,那多好啊!因此,如下的推想應該是合理的:詩人和故人都是從江南來的游子,故人的離去,在詩人不僅是客中送客,而且是送同鄉還故鄉,自己的心早隨同故人一道歸去了。別情更兼鄉情,聯合起來,不斷襲擊著詩人,使他無法平靜,悵惘,寂寥,孑然一身,百無聊賴,這才踽踽而行,步出城東門外,來向通往江南的茫茫大路遙望的。
“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類似的開頭在東漢五言詩中還有。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里”(《梁甫吟》),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古詩十九首》之十三),它們誰先誰后,誰模仿誰,殊難論定。 “我欲渡河水”四句,更是漢詩中的常見語。 《楚辭·哀時命》“江河廣而無梁”,《烏孫公主歌》“愿為黃鵠兮還故鄉”,可能出現最早;樂府舞曲歌辭《淮南王篇》的“我欲渡河河無梁,愿為雙黃鵠還故鄉”,與這四句五言詩不過幾字之差。從立意修辭來看,本詩獨出機杼之處,只在“前日風雨中,故人從此去”二句。這兩句景中含情,有意境,有特色,乃是全詩的核心。而且,它通過追敘的方式把前后兩組常見語連接起來,將它們納入一個自然完整的敘事抒情過程,在結構上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
這首五言古詩的感情色彩和藝術風格,與流傳民間的樂府歌辭迥異其趣;它的襲用套語,缺乏獨特個性,則顯現著初期文人五言之作的不夠真熟。
上一篇:歌一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江上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