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原文與翻譯、賞析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口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注釋】 襄邑: 宋代縣名,即今河南睢縣,當時有汴河通東京 (今河南開封)。
【詩大意】 航船趁著順風,在汴河中飛駛;兩岸飛落的鮮花,將船兒映照得通紅。半日之內,就通過了百里長堤;堤上,榆樹成行,郁郁蔥蔥。我臥在船艙內仰望著天空,滿天的云彩像是停滯不動;其實它與我的船兒一樣,都在匆匆地飄浮向東。
【賞析】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僅27歲的陳與義任開德府教授期滿后,從汴河乘船經襄邑赴京待命。他懷著對前途的美好憧憬,在明媚春光的感染下,于行船途中即興寫出了這首小詩。
小詩描寫了汴河兩岸的暮春風光:紅花、綠樹、藍天、白云、春風、流水、快舟、長堤,構成了一幅幅充滿詩意、生意盎然的跳動性的畫面。它與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中所描寫的“春陽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的情景有些相似,但氣氛更為熱烈,色彩更為絢麗,與作者當時的愉悅心情更為和諧、協調。那清新明快的風格,正體現了作者早期近體詩的特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詩中,作者憑詩人那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寫出了順水行舟的切身感受,并使它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的前兩句從作者在船內向兩岸平視的角度,通過岸上景物飛快地向后推移,來表現航船在汴水中急速地向前行駛。這是化靜為動,以靜寫動。實際上,它是一種錯覺。早在唐、五代產生的《敦煌曲子詞》中,就對這種現象有過描述,并作出了解答: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 《浣溪沙》) 詩的后兩句從作者在船內向天空仰視的角度,通過藍天上不動的白云,襯托航船正在河中向東前進。這是化動為靜,以動寫動的手法。事實上,云與船都在移動,只是因為它們都以同等的速度向同一方向運動,因而使船上的人產生了白云不動的錯覺而已。
困此,這首小詩通過動與靜的錯覺描寫,將岸上與天空的景物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時,不僅形象而恰切地表現了作者時而平靜、時而激越的思想感情,而且給人以清新悅目之感。
上一篇:《蝴蝶》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盟的早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