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作者介紹】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祖籍茶陵(今屬湖南)。因其曾祖戍兵籍居京師,定居于北京西涯(今德勝門附近的積水潭),乃自號西涯。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前后經歷五朝。卒謚文正,有《懷麓堂集》。
武宗朝,李東陽與劉健、謝遷共同輔政,天下稱賢相。劉健、謝遷持議欲誅太監劉瑾,詞甚嚴厲,東陽未開口。后中旨去健與遷,而東陽獨留,故頗為士論所譏議,其門生羅玘,甚至寄書請削門生籍。郎瑛《七修類稿》卷十四、陳洪謨《繼世紀聞》卷一,還說捕瑾之謀,是東陽泄露于劉瑾。
但《明史》同時記述,劉瑾得志后,一意欲摧殘老臣及忠正之士,東陽周旋其間,多所援救,“潛移默奪,保全善類,天下陰受其庇”。后劉瑾被誅,他又上書責己因循隱忍。
弘治十七年(1504)時,他奉命往祭闕里,沿途訪知官風腐惡,災情嚴重,還京后曾上疏言時弊之始于容隱,成于蒙蔽,下又云:“臣在山東,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敕群臣盡言無諱。然詔旨頻降,章疏畢陳,而事關內廷、貴戚者,動為掣肘,累歲經時,俱見遏罷。誠恐今日所言,又為虛文。”固不失為侃直之臣。后作《三緘圖》云:“舊說三緘者,長疑此義偏。空齋默坐后,須信古人賢。”或閱歷漸深,故能靜坐悟道,但憤世之情,亦很明白。
罷政家居后,因他工篆隸書,所以請詩文書篆者填塞戶限,頗資以給朝夕。一日,夫人方進紙墨,東陽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設客,可使案無魚菜耶?”乃欣然命筆。意思是他平日能得佳肴,多賴潤筆之資以為補給,故《明史》以“其風操如此”稱之。
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士奇之后,李東陽而已,由是形成了茶陵詩派,但楊士奇的詩文實無可觀。
李東陽寫過不少歌功頌德的詩,但也寫過好些揭露時政黑暗,悲嘆流亡載道的詩。這些詩多是屬于古風,也是他離開廟堂之后,于旅途中目擊或訪查所得,在他是作為采風看待的。他是重臣達官,身份如此,能于歌頌之余猶關心赤子,亦復不易。近體詩平穩清雋,并注重音節,但有的略嫌庸熟。他曾寫過一首七律《自笑》,頸聯云:“事偶隨人翻自笑,句非知己戒輕投。”上句寫性情,下句寫詩家所忌。會心不遠,原可賞玩,可惜他集中的應酬作品卻是很多。
上一篇:《挽王中丞》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李攀龍》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