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一層紙》原文與翻譯、賞析
劉半農
屋子里攏著爐火,
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
說“天氣不冷火太熱,
別任它烤壞了我。”
屋子外躺著一個叫化子,
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
可憐屋外與屋里,
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賞析】 《相隔一層紙》創作于1917年10月。這首詩在藝術上有不少特色。首先,它采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匯,比照人們講話的習慣造句,擯棄了舊詩所要求的套語,也沒有舊詩那種故意修飾的痕跡,自然、樸素,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次,它打破了傳統詩千百年來所固守的五七言體,從那個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全詩的句式不再是齊齊整整的樣子,從七個字到十二個字,可長可短。句與句之間,不再用平仄、對仗等相關聯,而是每個句子都承擔著各自所要表述的事物,從內容上緊緊地呼應與聯結在一起,體現了白話詩擺脫桎梏,除去虛文,從實際出發的特色。再次,這首新詩依然保持著鮮明的節奏感,全部詩句均由三頓結構而成,但每頓的字數卻又不等,有一字一頓,如“別任它烤壞了我”中的“我”;有二字一頓,如“攏著”、“爐火”等;有三字一頓,如“買水果”,“火太熱”等;有四字一頓,如“一層薄紙”。這就將詩的抑揚頓挫與白話的“語氣自然”融合起來,形成了和諧、流暢的音樂美。
《相隔一層紙》在短短的數行詩中勾畫了兩個不同的人生世界,將富者與貧者的處境與感受進行了強烈的對照。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對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現實的典型概括,說明舊的民主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富懸殊的社會結構。《相隔一層紙》可以說是用白話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代詩。
1917年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期,這場戰爭一方面暴露了帝國主義的殘酷與虛弱,一方面表現出勞工運動的強大力量,特別是蘇俄的工農革命更震撼了世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各種要求改變舊秩序的思潮一齊涌現,并相繼傳入中國。此時為救亡圖存而進行探索的中國的志士仁人,望見了曙光,意識到了中國的變革并非不可能。“五四”文化與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們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去熱情工作的。這種精神體現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就不僅僅是描述一下客觀存在的舊事物,而總是要寄托著某種變革的思想。在新詩里,大凡對社會的不公正進行譴責的,要求改變現狀的思想尤為明顯。例如詩人鄭振鐸在《在電車上》一詩中說:“三等車里擁擠得不堪了,頭等車里只坐著三個人。中間不過隔了一扇玻璃的門。愚蠢的人們呀,你們為什么不把這扇門打破了,大家坐得舒服些?”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與《在電車上》十分相似,全詩的重心正在于突出與強調“一層紙”,即是說兩個迥然相異的世界,其實“相隔只有一層薄紙!”那中間并非厚得不可打破! 當然,作者當時或許還不曾有這樣明確的思想,但也許是詩人有意將后兩句詩留給讀者去思索,這樣不是更有余味嗎?
上一篇:《相思》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破指環》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