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梁辰魚·紅線女(第三折)
唐代潞州節度使薛嵩家的青衣紅線,對經史和兵法都很精通,常為薛嵩起草公文。當時魏州節度使田承嗣私自訓養精兵三千,準備攻打、兼并地處山東的潞州。紅線聽到這一消息,自告奮勇,要求獨自到魏州去探明虛實。當夜紅線三更起程,到了魏州城后,她繞開守夜的士兵和女侍,直入田承嗣的臥室,把田承嗣的一只內裝生身甲子和北斗神名的金盒拿走,當夜四更便回到薛嵩家中。紅線讓薛嵩即刻派人把金盒和一封書信送到田承嗣那里。田承嗣醒來發現金盒被盜,非??只?。見薛嵩派人送回金盒,很是驚訝,于是派人給薛嵩送去眾多禮物,并保證即刻讓自己訓養的三千精兵解甲歸田。薛嵩十分感激紅線。紅線告訴薛嵩,自己前身本是男子; 這次親赴魏州,使兩地城池得以保存,已足以報答薛嵩恩德并贖回自己前身之罪,因此欲別薛嵩,游仙訪道,以恢復本形。薛嵩挽留不住,便設宴為紅線送行。
(凈扮田承嗣上) 玉帳分弓射虜營,秋風獵獵動高旌。巳收滴博云間戍, 更奪婆娑雪外城。 目今酷暑未退, 肺病益增, 欲併薛嵩,巳在目下。預養外宅兒三千,日夜番休,留為急用。今夜是七夕,又該三百人直宿兩廂,且教他出來分付。外宅兒那有!(眾上) 外宅兒叩頭 (凈) 你們眾人,各宿兩廂; 更番巡更,提鈴喝號; 恐有奸細,坐罪非輕,可小心在意者! (眾) 理會得(做睡并眾巡更科) (凈) 女侍們那有! (眾旦作執手巾拂子上)女侍們叩頭! (凈) 我遭暑熱,病肺未痊。思養精神,暫臥繡帳。少至更馀,尚欲起來觀兵書,你們還要伏侍,只可少息,不可就枕也。(凈做睡眾旦做睡科)(旦結束如前上) 今晚初秋,正當七夕,紅線別了主公,飛出潞州東南城角,沛乎如巨魚縱大壑,逸乎如鴻毛遇長風。飛步九霄之間,神游八極之表,他日飛升,一登閬苑,不過如此也呵!
【越調斗鵪鶉】 曲彎彎月卷修眉,亂紛紛云垂秀發。花簇簇絲履雙穿, 翠亭亭金釵對插。 急滔滔海浪驚奔, 響泠泠天風亂颯。 閃爍爍把匕首拿,虛飄飄將鶴背蹅。羞殺了遠迢迢沖水的輕帆,氣騰騰戰場的走馬。
霎時間不覺蚤離潞州,倏渡漳水,隱隱魏州城已在眼前了。
【紫花兒序】 好笑我紅線呵,又不是摶風溟海奔月蟾宮,行云巫峽。我是個香閨幼女,為甚的走在天涯。我也休夸,隨你直日的天符,也趕不上咱。想起來怎干休罷,只教他夢斷青霄,魂繞黃沙。
轉眼之間,已不覺到魏州城了。此是他衙門,不免竟入。田親家翁,我不遠千里,特來看你哩。
【金焦葉】 那里道霎時間來到你家。(眾做巡更科) (旦) 你看這些巡更的,提鈴喝號,要他何用? 并不見有個人留咱吃茶。你看這壁廂,那壁廂許多外宅兒,好睡哩,待我蹂踐他一番。你這等莽兒郎,何事困乏? 你看三百人,六百只眼睛,再沒有一個人蘇醒,算來三百人都害得眼瞎。
已入外庭,未見動靜。我且發其左扉,竟入寢室,看他曾睡否。呀,田親家,田親家! 我在此,我在此,你怎么就睡,一些寒溫也沒有? 我且揭他帳兒起來看,只見頭枕文犀之枕,前露七星之劍,劍前仰開金盒一枚,內書生身甲子與北斗神名。我想起來,你平日何等英雄,今夜性命反懸于一女子之手。我就殺你,此亦何難? 只是可憐你無用之物,殺他何用!
【小桃紅】 只見金爐香繞,透窗紗,寂寞羅幃下。我何忍匕首將來把他諕。安排甲子總無憑,親書北斗名空掛。你雖是不醒,想夢魂兒應怕,好笑你英雄漢,便眼昏花。
好笑這里女侍們,執巾的,頭觸在屏風; 執拂的,身倚在桌子。只顧自家的安逸,那管主人的生死。我且拽他的衣服,拔他的簪珥,看他醒也不醒。
【天凈沙】 這一個被咱歪了髻丫,那一個被咱褪了裙衩。這一個被咱分開了髩發, 那一個被咱叱咤。 困騰騰一味哩咿啞。
田承嗣,田承嗣,我且饒你這廝性命! 只是你那里曉得我今夜到此? 我且持其床頭金盒而歸,報覆主公。且看他醒來,作何狀態。只教睡覺夢魂游地府,醒尋消息遍天涯。(下) (凈醒科)我才睡去,似覺有人入我房中,欲覺不能,夢魂驚怕。今方蘇醒,呀,怎么床頭金盒不見了? 我生身甲子、北斗神名,俱在里頭。且墻垣高峻,閨房嚴密,什么人到得我這里來? 好怪哉! 好怪哉! 倘若是敵國的奸細,他怎么又不害我性命,就飄然去了?此事殊為可駭! (做打覺待女科) 你們這些小妮子,尚兀自睡哩! 適間什么人,到我閨房里來? (眾旦) 沒有人。(凈) 還說沒有人! 床頭的黃金盒都被盜去了! 可開了寢門,且到外廳去問這些外宅兒怎么說! 外宅兒那有! (眾應科) (凈) 適間甚么人到我衙中來,把我床頭金盒都盜去了? (眾) 老爺這等衙門,半夜三更,有甚人敢進來? 除非金盒是有靈的,自家飛上天去了!(凈) 還要調嘴! 天色漸明,你們三千人,不論巷曲街坊,城內城外,分兵前去,五家一追尋,十家一搜檢,務要緝拿方見明白。獲著者,就賞千金; 無獲者,各問重罪。正是假饒走上焰摩天,腳下騰云須趕上。(下)
(末上) 紅線一去,閉戶獨坐。每常飲酒數合,卻便頹然。今夜連舉數觴,愈不能醉。(旦上) 一出魏城來,望西北行,將及二百里,只見漳水東流,雀臺高峙,晨鐘動野,斜月在林。忿往喜還,暫忘于行役。感知報德,聊付于咨謀。聽夜漏三更入危邦,一道往返七百里,經過五六城,倏忽之間,不覺又到潞州了。此是主公門首,不免竟入。(末) 天巳漸明,只見那曉角吟風,一葉墮露,驚而起問。呀,紅線,你回來了! (旦) 紅線叩頭。(末) 我兒,辛苦跋涉,事可諧否? (旦) 幸不辱命。(末) 你可細說與我聽。(旦) 妾自別主公,二三刻間即到魏博,凡歷數門,遂及寢室。聞外宅諸兒,止于房廊,睡聲雷動; 見軍中士卒,步于庭下,傳教風生。迺發其左扉,抵其臥帳; 見田親家翁臥于帳內,鼓足酣眠,頭枕文犀之枕,前露七星之劍,劍前仰開金盒,內書生身甲子與北斗神名。此時要殺何難? 暫且放縱。只見蠟炬煙微,爐香燼委; 侍人四布,兵仗森羅?;蝾^觸屏風鼾而軃, 或手持巾拂寢而伸。 乃拔其簪珥, 褰其裳衣, 如病如酲, 皆不能寤。遂持金盒以歸。謹以投獻,冀減主公之憂,敢辭須臾之苦。(末) 我兒,好生受你也! (旦)
【調笑令】 奉爹爹令咱魏國親達,呀,把他那外宅衙兵盡踐踏。向朱扉左扇尋空罅,靜悄悄不見喧嘩。好笑那田家翁,做人來真邋遢,困騰騰像半死的蛤蟆。
【禿廝兒】 我要打碎他云窗繡榻,蹂損他愛妾嬌娃。我待要將他的軀老活縛拿,頭去斷,發來拔,也不爭差。
主公,我想他是個無用之物,饒了他性命,拿了金盒,就跑了回來!
【圣藥王】 他是個井底蛙,不用抓。我是女娘家,不必性兒狹。就撇了他,走到家。腳跟猶帶魏庭沙。主公,看我一身風露,滿面塵沙,恰便似霧鎖牡丹花。
主公,你可曾備快馬一匹,寒暄書一封? (末) 我備下幾多時了。(旦) 主公你可疾忙差人將書一封、金盒一個,星夜送到田承嗣處。(末) 軍校那有? (扮卒上) 爺叩頭。(末) 你將此書金盒,星夜送到魏州田爺處,只說昨夜有客自魏州來,從元帥爺床頭獲一金盒,不敢留貯,謹用獻納。(卒應下) (旦)
【尾聲】 主公從今帥府,可也應多暇。這叚功勞非是小丫鬟們夸耍。再不消魏州城下去挽一張弓,田家門前去放半匹馬。(下)
外宅兒: 原意為妾,此處指內衙士兵。踏: 踏,踩。假饒: 假使。焰摩天: 佛家語,欲界天中第三重。軃(duo朵): 下垂。
本折戲是全劇戲劇沖突的高潮,突出表現了紅線機智勇敢的性格。紅線作為薛嵩使女,“香閨艷質,帥府愛姬”,但實際上卻是“兒女情少,風云氣多”。當得知田承嗣意欲兼并潞州,田薛矛盾一觸即發之時,她主動請纓,獨自夜赴魏州城,竊得田承嗣金盒而回,使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火得以彌息,正是在這戲劇沖突的高潮中,紅線膽大藝高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現。
紅線獨往魏州,渡關越卡,如入無人之境。她三更起程,來回七百里路途,四更便回到潞州。這種“飛步九霄,神游八極”的藝術的夸張,體現出本折戲的浪漫主義精神,并使紅線這一人物形象帶上神化了的理想色彩。在紅線的身上,寄托著作者渴望和平、反對戰亂的愿望。這也是本折的主旨所在。
劇中除著力刻畫了紅線這一形象外,還注意到揭示末凈二角的性格特征。這兩個配角戲雖不多,而個性卻極分明。田承嗣出場時何等趾高氣揚,仗著兵強馬壯,“欲併薛嵩,已在目下”。從他對士兵內侍的吆喝聲中,就可看出他那剛愎傲慢的性格。然而一覺醒來,當他發覺自己用以“護身”的裝著“北斗神名、生身甲子”的金盒被盜,又何等驚慌。他貌似強大,實質上卻掩蓋不住虛弱的本質。同一人物前后兩段戲的鮮明對比,寄寓了作者對這類對朝廷不忠、謀反好戰的人的莫大諷刺。薛嵩則是紅線的陪襯人物,他日常喜好的是游獵玩樂,一旦戰事臨頭便束手無策,只得把這解決戰爭矛盾的重擔,托付給了在他眼里“香閨艷質”的紅線。從他對紅線的焦急等待和言聽計從上,不難看出他性格中懦弱無謀的一面。而這正襯托了紅線藝高膽大的性格特征。
作者對關目線索,也作了精心安排。開場是在魏州,收場是在潞州??臻g的轉移,場景的變換,由紅線的往返而連絡起來。此外,本折戲場面安排的冷熱張弛,也很有講究: 一方是田承嗣士兵內侍森羅守夜,提鈴喝號; 另一方是薛嵩的孤燈獨酌和紅線的夤夜單行。場面的變化、氣氛的調節,使表演過程具有張弛和節奏,會收到更好的舞臺效果。
曲文很能體現出該劇華艷的語言特點。如紅線赴魏州途中唱的【斗鵪鶉】一曲,曲辭的研煉艷冶,甚至襯字使用的工巧,都可看出《西廂記》的影響,而非本色當行一家。其賓白雖用了“兀自”、“這廝”、“那壁廂”、“生受”等北方口語詞匯,但整體上終不脫南曲文雅之風。吳梅《中國戲曲概論》稱該劇“賓白科段,純為南態,所異者止用北詞耳”。又說“惟曲文才華藻艷,亦一時之選”。很能說明該劇語言上的特點。
選用“陶寫冷笑”的越調套曲,使整出戲帶上了諧謔的情調。尤其是紅線深入田宅的幾段曲白科諢,嬉笑怒罵,機趣橫生,這既符合紅線作為女俠的特點,又表現出對田承嗣深刻諷刺的意味,具有一定的喜劇效果,使觀眾在笑聲中感悟正必勝邪的道理。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徐復祚·紅梨記(第二十九出宦游)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徐霖·繡襦記(第三十一出襦護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