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這首小詩,千百年來,流傳極廣,就連民間最流行的“小放牛”中,也有“要吃那個好酒就到杏花村”這樣的句子。它和詩人描寫南國風光的作品一樣受到人們的喜愛。該詩意境清新,筆調(diào)秀雅,既寫出了山村水鄉(xiāng)的春光之美,又表現(xiàn)了它在雨中的深邃迷離;在略帶朦朧的渾成之中透出俊逸,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美感。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前四字點出節(jié)令,后三字描寫了環(huán)境和氣氛,并引起下文,結(jié)構(gòu)全篇。清明時的雨,既不像夏雨雷電交加,傾盆而瀉;又不像秋雨淅淅瀝瀝,連月不斷。它溫柔纏綿,伴隨春神悄然而至,絲縷均勻,綿綿如織,構(gòu)成凄迷而又美麗的畫面。“紛紛”二字,用得很妙。它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春雨的意境,更在無言之中含蓄地透露出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斷魂”,承首句而來,引出人物,顯示出凄迷紛亂的心境。“行人”,就是出門在外奔波于途中的行旅之人。此處是作者自指。“斷魂”,即傷神。在古代,清明是一個氣氛濃郁、為人重視的大節(jié)日。而此時,作者卻獨自一人,行于旅途。這場濛濛細雨不僅打濕了他的衣衫,而且,勾起了他隱于內(nèi)心深處的無限思緒。這思緒是什么?詩中沒有說,恐怕也難以說清,只能說它是一種惆悵傷感的情緒,它很亂很濃,難以理喻,無法言傳。就像“紛紛”的雨絲一樣,凄清、迷離,理不出頭緒,緊緊籠罩在心頭。又兼之春衫盡濕,所以感到“欲斷魂”。當然,“欲斷魂”三字也兼含路上行人極少,像“斷了魂”似的;這等于說,怎么就我這么倒霉,偏偏遇到這樣的鬼天氣? 因而,他急于找一個喘息之地,避雨消愁之所。
無疑,此時酒店是一個最理想的去處。那里即可歇腳避雨,又可小飲御寒,還可借酒遣愁,于是,他想法尋人問路了。
在寂靜的村野,在這“欲斷魂”的路上,哪里有個人影兒呢? 詩人正在發(fā)愁,抬頭間遇到了一位短笛橫吹的牧童。于是興奮地呼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卻全然沒有詩人行于雨中的那種傷感惆悵之情,他樂觀開朗,悠閑自得,口說鞭指“杏花村”。客人要吃好酒么,喏!順鞭而瞧,前面不遠,那就是出好酒的村莊啊!這一問一答,既表現(xiàn)了詩人要急于找到酒家的迫切心情,又表現(xiàn)了村童的純樸熱情,還表現(xiàn)出詩人在“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的情境下悠然轉(zhuǎn)喜的情態(tài)。不僅對比鮮明,形成盎然意趣,而且有聲音、有畫面、有情態(tài),產(chǎn)生了立體的藝術(shù)效果。“遙指”二字,用得很精切,很有意境。若是距離很遠,那么即使“指”也看不見;若是近在咫尺,那就無須“借問”,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使人既可產(chǎn)生藝術(shù)聯(lián)想,又能體會含蓄不盡的興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是酒店名,它只是行人一望而得的印象。在那掩映于杏花深處的村莊,由杏花的芬芳聯(lián)想到美酒的醇香。詩人也將在“杏花村”的香醪中得以快慰和滿足。這些,盡管詩人都沒說,但詩境卻給人留下了這樣異常廣闊的想象余地。
上一篇:《淮中晚泊犢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渡河北》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