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原文|注釋|賞析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②,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③,一去三十年④。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⑤。
方宅十余畝⑥,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⑦,依依墟里煙⑧。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⑨,復得返自然。
·注 釋
①《歸園田居》:共有五首,此為第一首。
②適俗韻:適合世俗的性情。韻,風韻,性格。
③塵網:塵世的羅網。意思是庸俗污濁的官場如同羅網使人不能自由。
④三十年:應是“十三年”,因為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令歸田,前后共十三年。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說法,意謂時間之長。
⑤守拙:依守自己愚拙的本性。拙,指不善于做官,即不會巧取逢迎。
⑥方宅:住宅周圍。
⑦曖曖:模糊不清的樣子。
⑧依依:隱約可見的樣子。墟里:村落。
⑨樊籠:此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樊,籬笆。
·導讀入境
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后又做過幾任小官。后來又出任彭澤令。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他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就離職回鄉。以后再也沒有做官。這首詩大概寫在辭去彭澤令的第二年。
從小就不媚世俗,天性即喜歡山野田園。不想卻錯誤地進入了官場,誤入這塵世的羅網中竟達三十年。被關在籠中的鳥兒眷戀著曾經棲息的樹林,被捉進池中的魚兒思念過去暢游的水潭。身困官場真如這“羈鳥”和“池魚”,我思戀著山野田園。順應自己愚拙的本性,我終于歸隱田園,來在南野辟荒躬耕。我有茅屋八九間,茅屋周圍有田地十余畝。榆樹和柳樹遮蓋著房屋的屋檐,桃樹和李樹排列在房前。放眼遠眺,可見遠處隱隱約約的村落,依稀可辨村落飄出的裊裊炊煙。狗在深巷里吠,雞在桑樹頂上叫。庭院中沒有世俗間煩雜的事務,清靜的房屋里可給我很多閑暇時間。我長久地被束縛在官場這個樊籠,如今又重返了大自然。
·賞 析
這首詩寫出了作者辭官歸隱的愉快心情和鄉居生活的無窮樂趣。
這是一幅繪聲繪色、恬淡閑適的田園生活圖景,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也表現出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本詩采用白描手法,勾畫出清新淡雅又生趣盎然的圖畫。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技法,即抓住事物特征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而顯其神韻。在文學上表現為用簡練生動、樸素直白的語言突出景物特征。這種手法較集中地體現在本詩“方宅十余畝”以下八句中,詩人在此欣然嘆賞居所風光,但并沒有對田宅村落進行細致的描繪,只是簡筆勾勒,稍加點染而境界全出。詩人由近及遠輕輕點畫便把恬談素雅的居住環境呈現在讀者面前。像電影中慢慢拉開的鏡頭,將一座農家茅舍融入深遠的背景之中,使人視野頓然開闊。特別是“曖曖”、“依依”僅四個字就把遠處模糊又依稀可辨的村落和緩緩升騰漸漸飄散的淡淡炊煙寫得活靈活現。從而使讀者感到田園生活是那么安寧、平和、溫馨,讓人心曠神怡。不過詩若止于此,畫面又似乎太沉寂了,詩人又把富于農村特色的雞鳴狗吠順筆一點,于是使畫面聲形俱現,更加生機盎然。
·思考題
1.陶淵明為何要辭官歸隱?詩中哪些語句有這種思想的流露?
2.比較這首詩與《飲酒》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的異同。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