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愛蓮說》原文|注釋|賞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①。晉陶淵明②獨愛菊; 自李唐③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④清漣⑤而不妖⑥,中通外直⑦,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⑧凈植⑨,可遠觀而不可褻⑩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之后鮮(11)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12)眾矣!
(《周元公集》)
注釋 ①蕃(fan)——繁多。②陶淵明——晉代大詩人,酷愛菊花。③李唐——指李姓做皇帝的唐朝(618—917)。④濯(zhuo)——洗滌。⑤清漣——清澈的水。⑥妖——艷麗而不莊重。⑦中通外直——指蓮梗中心貫通而外形筆直。⑧亭亭——聳立的樣子。⑨植——樹立,挺立。⑩褻(xie)——親近而態度不莊重。(11)鮮——少。(12)宜乎——當然。
賞析 這是一篇處處透出理學家思維方式和思想特點、而又絕少說教氣的詠物佳作。
一般人在欣賞自然外物時,其態度大致有兩種: 一是注重感官感受,強調人與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于外物中獲得情趣; 一是側重從自然外物中尋求某種理性啟迪,獲得理趣。宋代理學家,對于前者是加以鄙棄的,直視為“玩物喪志”,甚至把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名句也斥之為“閑言語”; 但他們并不完全取消自然外物的審美價值,而是以外物來證合自己的性理,借外物來進行哲理思索,這種“玩物為道”的自然觀屬于后者。周敦頤是理學先驅,他的《愛蓮說》就充分體現了理學家觀照自然外物的思維方式: 強調理趣。他對于蓮花、菊花和牡丹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示,充滿理性意味,借以表達其為人處世的標準和志向,連對蓮花外形特征的描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等,都含有理性化、道德化的目的。
其次, 周敦頤獨獨鍾愛于蓮花, 也體現了理學家的思想特點。 他把蓮、菊、牡丹三者相比照,態度迥異。象征世俗富貴的牡丹,為他不屑一顧,這無疑是以孔子傳人自許的理學家視富貴如浮云的必然態度; 象征隱逸者的菊花,作者對它似褒實貶,這也是主張積極用世,抱有濟世匡時之心的理學家對于許由一類隱士的根本看法。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正是理學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忠直進取、不阿世俗,潔身自好的 “君子”的寫照。
《愛蓮說》體現了理學家的自然觀和人格觀,但由于這種注重從自然中獲取理性啟迪的自然觀并非為理學家所獨有,追求忠直進取、不阿世俗的理想人格也是為一般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所共同希冀的,所以《愛蓮說》的觀點早已越出理學一家的范圍,廣為人們所接受。
此文雖是以議論為主,卻沒有絲毫說教氣。一是由于作者恰當巧妙地運用了連喻。三種花比喻三類人,既使文章顯得警策,還體現了作者文思的活躍,富有可讀性。二是簡潔。說理文的簡潔,是一帖避免說教氣的良藥。作者行文猶如他筆下的蓮花一樣“不蔓不枝”,一經點明,戛然而止,馀味無窮。全文僅190字,卻內涵豐富深刻,結構緊湊完整。
上一篇:馬鐵丁《火柴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耒鵠《貓虎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