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和》原文與翻譯、賞析
波德萊爾
自然是座廟宇,那里活的柱子,
不時地發出隱約模糊的語音;
人們經過那里,穿越象征的森林,
總感到森林里有親切的注視。
仿佛遠處傳來的悠長回音,
滲入昏暗而幽深的和諧,
廣袤如同光明,浩瀚有如黑夜,
香味、彩色和聲音交相呼應。
有些香味新鮮如嬰兒的肌膚,
柔和好似銅簫,青綠如同牧場,
——另一些香味,腐朽、茂盛、趾高氣昂,
像無限的事物般擴展飛揚,
如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著精神與感官的激蕩。
(王以培 譯)
【賞析】 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共分 《憂郁與理想》、《巴黎風光》、《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這首詩是第一部分《憂郁與理想》 中的第四首,這是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詩。
詩人所感受到的自然是一座“廟宇”,一片 “象征的森林”,里面生長著活生生的柱子,并不時地發出模糊的語音,向人投來親切的注視。這是自然的聲音和目光。
這些聲音匯合在一起,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成為和諧的一體,“香味、顏色和聲音交相呼應。”
這是怎樣的一種芬芳——“新鮮如嬰兒的肌膚,柔和好似銅簫,青綠如同牧場”,還有更為豐富濃郁的氣息—— “腐朽、茂盛、趾高氣昂”。
這些眾多的香味擴展飛揚,無限延伸,像一曲和諧的生命之歌,“歌唱著精神與感官的激蕩。”
詩人認為,自然是聲音、色彩和香氣匯合而成的統一體,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命,能夠 “發出隱約模糊的語音”,也具有 “親切的目光”和無比豐富的氣息。正如詩人本人所說:“世界是一個復雜的不可見的整體”,“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而人可以聽懂它的聲音,看到它的目光,翻譯出這些象形文字,因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契合,可以互相感應,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從人的感官上來說,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也都是相通的,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通感”。總之,自然和人本身,人和自然之間,各種因素互相應和著,產生出一種奇異的和諧。在波德萊爾看來,這就是詩的真諦。
這首詩以象征派詩歌的創作理論作指導,既準確地表達了詩的主題,同時也創造出了完美的形式,全詩打磨得如象牙一樣光滑,節奏和韻腳均無懈可擊。波德萊爾曾尖銳地批評了這樣一些文學家“由于絕對地相信天才和靈感,而不知道天才應該如同學藝的雜技演員一樣,在向觀眾表演之前曾冒了一千次折斷骨頭的危險,不知道靈感說到底不過是每日練習的報酬而已。” 在為 《惡之花》草擬的序言中,他明確指出: “讓節奏和韻腳符合人對單調、勻稱、驚奇等永恒的需要; 讓風格適應主題。”
本詩被視為象征派詩歌的杰作,許多象征派詩人從中獲得了啟發,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詩作。
上一篇:《帆》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棄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