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如夢令》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②,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李清照《漱玉詞》。②卷簾人,指侍女。這時她正在卷簾,故稱。
〔分析〕
李清照的詞歷來頗受讀者稱頌,而本詞更因其精妙絕倫的藝術意境而膾炙人口。全詞僅三十三字,真可謂字字珠璣,不但語言清新,意味雋永,而且表達的感情也曲折含蓄,深沉豐富。
首句“昨夜雨疏風驟”,極為簡明地點出了時間和環境,也交代清了引起自己感情波瀾的緣由。本來,一夜的疏雨驟風就足以使人擔憂,驚恐,更何況這一夜風雨吹打的又是海棠花。李清照在《好事近》詞中寫道:“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海棠花開已是暮春時分,這就更令詞人增添了傷春惜時的情懷。接著第二句“濃睡不消殘酒”,初看上去,似乎不近情理,特別“濃睡”兩字更令人納悶:既是“濃睡”,何知“昨夜雨疏風驟”? 既知“昨夜雨疏風驟”,那又怎會“濃睡”?但后面“不消殘酒”四字則豐富曲折地表明詞人傷春情感的由來。原來頭夜詞人由于傷春而在借酒澆愁,以致黎明前的短暫“濃睡”還未能消盡酒意,消除詞人心底的傷春情懷,可見詞的第二句不僅不突兀,而是更曲折有致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緊接著第三句轉為問語:“試問卷簾人”,顯得急切、沖動,詞人急于知道一夜風雨的結果,是兇? 是吉?“卷簾人”可指侍女,也可指丈夫,其實確定“卷簾人”的身份對理解詞意并無多大意義,這只是詞人為表達自己情感而有意設置的一個對象,我們也可設想為詞人醒來后第一眼瞥見的人。可相比急切的問語,那卷簾人的回答則顯得十分平淡,“卻道海棠依舊。”也許這正是詞人所希望的,因為詞人本就傷春惜時,不愿見到海棠花的凋零,或許在潛意識中這是詞人最高興聽到的回答。然而理智和現實卻否定了這個答案,她明知經過一夜無情的風雨吹打,海棠花斷不能“依舊”,于是“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終于一瀉無余地吐出了詞人明知而又不愿看到的事實。兩句“知否”,語氣短促,沉重,那種惜春的憂慮,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應是綠肥紅瘦”句當稱千古絕唱。這里詞人巧妙地運用借代和比喻,創造出了全新的藝術境界和藝術形象,“綠”當指綠葉,“肥”則是擬人化的描寫,意指綠葉茂盛;“紅”代指海棠花,“瘦”則對風雨過后不堪摧殘的海棠花進行了飽含感情意味的擬人化描寫。其形象內涵真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紅花綠葉,原本紅花為主,綠葉相扶,可現在一夜風雨打破了原先的關系,變得“綠肥紅瘦”了,原本作為映襯的綠葉,越發茂盛,有變客為主之勢,紅花不勝摧殘愈顯憔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 至此,詞人那種傷春惜時,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珍惜留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往有些論者認為,如強調此詞是清照惜春之作,未免“失之膚淺”,“流于皮相”,他們認為應結合清照的經歷,從更深廣的社會背景上去認識,如當時“朝廷內部黨爭日繁,朝政日非,外部邊患頻仍,遼金相繼崛起,大有吞并宋朝之勢”上來理解此詞實際上寫的是社會風雨,是對國家衰退的哀嘆。當然,從欣賞者的角度見仁見智,有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惜春傷時之情也未必不是清照寫作本詞的用意,實際上,這種惜春傷時的感傷情緒在當時也有著普遍意義,硬要把李清照的思想感情拉到社會政治的高度也未必妥當。
此外,本詞在藝術表現上頗見功力,全詞一波三折,曲折含蓄,以問答對話的形式,絕妙地透露出了內心的矛盾;在語言的使用上尤為人傾倒,清新、自然、生動、形象、富有創意,特別工巧的對句,如雨疏對風驟,濃睡對殘酒;綠肥對紅瘦更是在聲勢,色彩,體態上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傷春惜時的感情歷程,無怪乎人們要高度評價此詞為“人工天巧,可稱絕唱”(王士禎語)。
〔評說〕
黃蓼園《蓼園詞選》:“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澹,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知否’二字,疊得可味。‘綠肥紅瘦’,創獲自婦人,大奇。”
上一篇:詩詞·散曲《夜泊牛渚懷古》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