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知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獨不見》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郭茂倩《樂府詩集》題解云:“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詩人雖沿用的是古題,所寫卻是一首完整的七律。它描寫了一位長安少婦對遠征丈夫的深切思念。筆調委婉,情意纏綿。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盧家少婦,名莫愁,是蕭衍《河中之水歌》中的人物,后常用以代稱聰明美麗、愛情美滿、生活幸福的少婦。“玳瑁”是一種海龜,甲殼堅硬雅麗,可作裝飾品。“海燕”又稱越燕,是燕子的一種。這兩句以濃墨重彩,夸張地描繪了女主人公居處之華美:以郁金香涂飾四壁,多么芬芳;以玳瑁鑲嵌檁梁,何等華貴。這里以“盧家少婦”的稱謂和華麗的居室,暗示出女主人公昔日過的是家庭美滿、愛情幸福的生活,正象梁間燕子,相依相偎,相親相愛,充滿了柔情密意。而今燕子依然雙棲,而自己卻孑然獨宿。耳聽著燕子呢呢喃喃的悄聲低語,眼望著燕子同進同出翩翩如舞的歡快身影,她怎能不觸景生情,倍感離別孤處的憂傷和春閨獨守的凄涼?怎能不倍加懷念遠征在外音信杳杳的夫婿?
中間二聯寫少婦對丈夫深沉的思念。“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砧,就是衣用的墊石。古代,做衣之前,常要把衣料錘得平展。“遼陽”,今遼寧省的遼河以東地區,這是以征戍之地代指出征之人。“白狼河”在今遼寧省的南部。“白狼河北”亦即詩中所說的“遼陽”,這里不說“遼河以東”而說“白狼河北”,一則為了避免行文的重復,同時也是為了與下句中的“丹鳳城南”相對偶。“丹鳳城”即長安。“丹鳳城南”即女主人公所居之地。這也是用了修辭上的“借代”之法,以地名代人。九月秋深,天轉寒涼,凡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都在急急忙忙地趕制寒衣。長安城中,月光之下,萬戶搗衣,木葉飄落。這飄落的木葉就象是被砧杵之聲震落下來的,所以說“催木葉”。砧聲四起,落葉紛紛,這聲音和景象是何等冷落和凄涼!華堂之中,孤燈之下,她手捧制好的冬衣,卻因“音書斷”而無法寄出,只有傷心垂淚。丈夫遠戍遼陽,日日苦苦相思,夜夜魂牽夢繞,年年盼歸,年年失望,年復一年,已整整十載!如今又是深秋,又聽砧聲,不僅不見歸期,甚至連音信也斷了。親人是生是死,是安是危?北疆邊關,夜長何以度,酷寒何以堪?自己新制的征衣向何處送,滿懷的思念向誰訴說?她惦念、憂慮,惴惴不安,愈想愈愁,在這寒冷的秋夜,彷徨不已,難以成眠。“愁多知夜長”便愈發感到長夜漫漫難耐了。
最后一聯,由詩人充滿同情的描繪,轉為讓詩中主人公獨白:“誰知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秋月高照,本是清爽宜人之色,常使人聯想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尋常的秋月,曾帶來多少美好的遐想和希望,可如今它帶給少婦的卻只有怨和恨了:本來就已長夜難消,為什么獨獨在這含愁惹恨不得與夫婿相見的時候,你偏不知趣地透過碧窗,亮晃晃地照著我這冷清清空蕩蕩的流黃幃帳?這豈不給人愁上更添愁么?本是自己不勝其愁,難以成眠,卻遷怒于明月,怨得雖則無理,卻愈能見出其感情真誠、熾烈。這個結尾,融情入景,開拓了意境,不僅增強了抒情色彩,而且顯得情思綿邈,余韻無窮。
這首詩是早期七律中比較成熟的一篇,在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從藝術上看,它善于以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心情,使情與景完美結合,把深摯纏綿的感情表達得婉轉流暢而又層次分明。它的結構嚴謹,韻律和諧,對仗工穩,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上一篇:秦觀《滿庭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