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前解】
人傳此是擬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 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今先生豈欲避其形跡,乃將“去”“空”縮入一句,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別添閑句,因而起云“鳳凰臺上鳳凰游”,此于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唐人一解四句,四七二十八字,分明便是二十八座星宿,座座自有緣故,中間斷無無緣故之一座者也。今我于此詩一解三句之上,求其所以必寫鳳游之緣故而不得也。然則先生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胡為亦如后世細瑣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出于此哉!○“江自流”,亦只換“云悠悠”一筆也。妙則妙于“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惟有花草埋徑,此豈不欲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臺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寫吳后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子興之必賢于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之人之必便宜于種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經》中最尊勝偈。[固非止如杜樊川、許丹陽之僅僅一聲嘆息而已。]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后解】
前解,寫鳳凰臺。此解,寫臺上人也。“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為言,竭盡目力,勞勞遠望,然而終亦只見金陵,不見長安也。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頓挫,并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
上一篇:金圣嘆《登福州南澗寺》批注賞析
下一篇:金圣嘆《皋橋》批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