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
西南山水, 惟川蜀最奇【1】, 然去中州萬里【2】,陸有劍閣棧道之險 【3】, 水有瞿塘、滟滪之虞。【4】。跨馬行, 則竹間山高者, 累旬日不見其巔際; 臨上而俯視, 絕壑萬仞, 杳莫測其所窮 【5】, 肝膽為之悼栗 【6】。水行則江石悍利, 波惡渦詭【7】, 舟一失勢尺寸, 輒糜碎土沉 【8】, 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 不可以游; 非材有文者, 縱游無所得; 非壯強者, 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11】!
天臺陳君庭學【9】, 能為詩, 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10】, 有勞, 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11】,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 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 【12】, 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13】、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 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14】。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15】;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16】,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17】!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18】,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19】?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
【1】川蜀:泛指今四川一帶.
【2】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帶。寫此文時,宋濂正在河南龍門山講學。
【3】劍閣棧道:棧道名,在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棧道:在山勢險峻無路可行的地方鑿石架木所構成的通道。
【4】瞿塘:即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滟滪:即滟滪堆,在瞿塘口,是突出在長江江心的巨石,為長江上著名的險灘。虞:憂慮。
【5】杳:深邃朦朧貌。
【6】悼栗:顫抖。
【7】波惡:形容波濤很大很兇。渦(wo)詭:指怪異的旋流。
【8】糜碎:粉碎。
【9】天臺:縣名,今屬淅江省。
【10】中書左司掾(yuan):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宮,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把政、軍、監察三權。中書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屬官的通稱。
【11】 擢 (zhuo): 提升。指揮司: 明代在各省設置的地方軍事機關。照磨: 指揮司的屬官, 主管文書。
【12】 揚子云, 司馬相如: 并為西漢時期有名的辭賦家; 諸葛武侯:即諸葛亮, 曾封武鄉侯, 故后人亦稱之諸葛武侯。
【13】 射: 指射箭, 為古代六藝之一。
【14】 侈: 大, 多。
【15】 顧: 不過。
【16】 四方兵起: 指元末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反元戰爭。
【17】 耄 (mao): 老。
【18】 顏回、原憲: 都是孔子的學生, 一生窮困而德行很高。
【19】 得無: 豈不是。
【賞析】
宋濂被稱為明朝的“開國文臣之首”, 他之所以能得此盛譽, 自然是與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分不開的。代表他創作最高成就的是一些廟堂應用文學和人物小傳。但他的為數有限的幾篇贈序如 《送東陽馬生序》、《送天臺陳庭學序》也寫得頗具特色, 觀其《送天臺陳庭學序》,可見一斑。
全文可分為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從寫景著手, 突出游蜀之難。“西南山水, 惟川蜀最奇”, 文章的第一句即從宏觀上進行把握, 用一個“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勢、地形、地貌。接著, 作者從微觀上寫出川蜀之地陸路水行皆十分不利, 具體描寫川山蜀水是如何之“奇”。“陸有劍閣棧道之險, 水有瞿塘、滟澦之虞”, 在這種萬仞之巔,“累旬日不見其巔際”的山路上行走, 稍不慎重, 就會落人“波惡渦詭”的水中, 為魚鱉所果腹。按理說, 作者自己并沒有到過四川, 文中對蜀地險惡形勢的描繪一方面是出于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 另一方面大概受到李白《蜀道難》一詩的影響。宋濂是個典型的儒家人物,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因之就注定了他的這段文字偏重于寫實而缺乏李白詩中那種神奇怪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李白寫蜀山道路之險用的是“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有神話傳說, 有藝術夸張和奇特的想象。而宋濂的“劍閣棧道之險”一句則顯得很平實。寫山勢之高, 李白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緣”。“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詩句, 而宋濂的“臨上而俯視, 絕壑萬仞, 杳莫測其所窮”。則平實得多了。盡管如此, 宋濂畢竟是一代大手筆, 他把借鑒和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 用簡練的文字把川蜀之地的艱難的地勢地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出來, 這段文字的精采之處不在于作者對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 更重要的是在章法上為下文贊陳庭學游蜀作了鋪墊。川山蜀水如此之險峻,“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而陳庭學能游蜀,表明他可以歸入“仕有力者”、“材有文者”之列。
文章第二段寫川蜀之地自古人文環境優越.陳庭學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俱佳的境界中,娛情山水,潛心學習,“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經過三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不小的成就,以致于詩歌創作中“氣愈充”、“語愈壯”、“志意愈高”。作者在文中特意提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杰出歷史人物。一方面突出了神奇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風流,另一方面含有對陳庭學褒獎的意旨,而作為一個長輩對后學的贊揚,又表現得很得體,無虛飾之辭。
作者在第三段中表達了自己因不能游蜀而產生的遺憾。他追述了自己的生平,流露出對川山蜀水的向往。當他年輕時,因自認為學無所成,故爾無暇遠游;壯年時適逢兵荒馬亂,無法遠游;而大亂平定,天下歸一之后,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欲如庭學之游”也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說作者在第三段中還稍有一點自謙與自憾的話,那么作者在第四段中所流露出來的則是有點自矜了。在這一段中,作者委婉地向陳庭學提出勸勉,遠游固然能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但居家未必不能成大氣候.作者希望陳庭學向孔子的高足顏回、原憲學習,安貧樂道,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含有自矜的成份.文中作者雖沒有直接把自己與顏回、原憲相對比,然而從他對陳庭學的勸勉以及“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和“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兩句的語意中,還是能領悟出作者的不語之辭的。
本文與作者的另一篇贈序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的立意相近,既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進行了必要的贊揚,又對他們提出了希望,要求他們扎扎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是在文章的結構與章法上更具特色。《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以自身如何刻苦學習的經歷諄諄告誡東陽馬生,在學習上須花大功夫。而這一篇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作者在寫法上則比較委婉。因為陳庭學所仕游之地是川蜀,這就為作者的創作提供了方便。文章的第一段從川蜀之地的自然環境落筆,寫出了游蜀之難,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環境如此之險峻,泛泛平庸之徒豈能游蜀?這就為下文寫陳庭學游蜀埋下了伏筆。而文章第三段遺憾自己未能游蜀的內容又從側面贊揚了陳庭學之游蜀。層層相因,環環相扣,前后彼此牽掛勾連,表現出作者在謀篇布局方面的嚴密性。按照慣例,文章還應有對所贈人物勸勉的內容,這樣才符合贈序這種文體的寫作要求。于是就有了作品第四段的內容,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在勸勉陳庭學的過程中又不動聲色地隱含著自矜與自負,這是出人意表的。至此,整篇文章結構合理。布局精當, 既層層相因又渾然天成, 表現出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的高超的技巧。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闿運·辨通》鑒賞
下一篇:《古文·送宗判官歸滑臺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