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虞丞相挽詞三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負荷偏宜重,經綸別有源。②
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③
奄忽人千古,凄涼月一痕。
世無生仲達,好手未須論。④
【注釋】 ①虞丞相:虞允文,南宋著名儒將。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下,與宋軍相拒于采石(今安徽當涂境內),虞允文以中書舍人參謀軍事至軍犒師,適主將王權被罷免,三軍無主,形勢危急,虞允文毅然督軍,大破金兵,穩定了南宋偏安局面。后因力反和議出為四川宣撫使,未幾拜相。乾道九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1174)卒于蜀。楊萬里有挽詞三首,今選其一。②負荷:擔負國家重任。經綸:又稱經緯,指措置,常用以形容治國治軍謀略。別有源:別有淵源,虞以書生出將入相而功業卓著,故云“別有源”。③雪山:岷山,在四川。杜甫《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虞為蜀人,又兩度宣撫四川,故借杜詩詩意,以嚴武相比。赤壁再乾坤:《宋史·虞允文傳贊》:“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肥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此借赤壁之戰相比,肯定虞允文之主要功業。④生仲達:生:活的。仲達:即司馬懿,三國時曹魏名將,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蜀軍退兵,司馬懿恐有埋伏不敢追擊,后始得諸葛死訊,時諺故云:“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此處借諸葛之死比虞允文。
【譯文】 你能擔負社稷安危、國家重任,因為你經緯天地,別有淵源;將相功業足可比肩嚴武,采石大捷如同赤壁決戰你再造乾坤。可誰知呵,奄忽之間你盍然逝去,只有冷月一彎空照著荒野孤墳。世間再無司馬仲達可與諸葛對壘,當今誰又堪稱經綸妙手能與你并論?
【集評】 清·陳曾壽:“探湯絕筆見心期,詩格誠齋不厭卑。慣以纖新娛俗眼,還將狡獪出偏師。拔奇卻有驚人技,白戰曾無寸鐵持。堪羨虞公身死日,堂堂博得一聯詩。”(自注):“予最喜誠齋《挽虞丞相》二句云:‘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真大手筆,向來無人拈出。”(《蒼虬閣詩存·書誠齋集后》)
【總案】 楊萬里與虞允文相交始于乾道三年(1167)前后,時虞允文方任知樞密院事。楊萬里托陳俊卿轉呈所作《千慮策》,虞允文閱后贊嘆說:“東南乃有此人物!”(羅大經《鶴林玉露》)于是薦為國子博士。虞允文逝世,楊萬里悲痛欲絕,作挽詞三首以示追悼。
作為南宋一代名臣,虞允文的功業主要在采石一役。這一戰役的勝利,穩定了宋、金南北對峙之勢,為南宋王朝的偏安東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作為采石大捷的指揮者的虞允文,又恰恰是一介書生。所以,當時著名將領劉錡便曾執其手曰:“朝廷養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者!”楊萬里這首挽詩,便把住這一根本,從大處著筆,致力于突現虞允文的主要功業。以此,起首兩句便以渾厚莊重之筆點明他以書生出將入相,經緯天地的才能;頷聯選用兩個典故,十分貼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跡與功業,氣魄宏大,語言遒勁。頸聯驟然一轉,寫虞允文溘然下世,埋骨荒野,極力突現其身后之冷落與寂寞,既與其蓋世功業相對照,也隱含著對國家政治的憂慮與批評。尾聯則乘勢而下,再次借諸葛亮與之相比,明確指出,南宋王朝再難有如此人物可以重整山河,扭轉乾坤。一篇挽詩,寫得氣格渾厚,感慨遙深,體現出詩人的扛鼎筆力,既表示了對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飽含著對國家安危的深切憂慮。
上一篇: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贈劉景文》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