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
家世為邊戶, 年年常備胡。
兒童習鞍馬, 婦女能彎弧。
胡塵朝夕起, 虜騎蔑如無。
邂逅輒相射, 殺傷兩常俱。
自從澶州盟, 南北結歡娛。
雖云免戰斗, 兩地供賦租。
將吏戒生事, 廟堂為遠圖。
身居界河上, 不敢界河漁。
此詩作于至和二年(1055)。是年冬,詩人充任賀契丹國母生辰使,后改賀登位國信使。這首詩是他途經邊界時有感而作。
詩人通篇采用以邊界居民為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契丹進犯給邊界居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抨擊了北宋統治者的屈膝投降政策。
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八句,敘述邊界居民對侵略者的抵抗和斗爭。“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寫的是世世代代在邊界生活的居民年復一年地處于戰備狀態。正因為這樣的形勢需要,這里的“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弧”。兒童騎馬,婦女彎弓,最能突出邊界居民的尚武精神。這一細節,表現了典型環境下的典型性格,也反映了詩人敏于觀察而精于選材的藝術匠心。“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這四句,反映了我邊民蔑視入侵者,敢于斗爭,英勇無畏的精神狀態。這是“澶州之盟”之前的情況。詩的格調是高昂的。
第二部分為后八句。“自從澶州盟”,明確指出宋代屈辱投降的歷史事件。“澶州之盟”后,使宋遼關系進入了一個轉折點。“南北結歡娛”,語含譏諷,矛頭直指對契丹采取妥協投降政策的北宋朝廷。這短短的八句四十字,通過邊民之口沉痛地控訴了“澶州之盟”后宋廷的腐敗無能,反映了朝廷屈膝投降給邊民造成的深重災難。
歐陽修是北宋時代的文壇領袖,詩學李白、韓愈,主張“以文為詩”。這首詩明白如話,我們讀來,如對詩中人——邊戶娓娓而談,仿佛聽到他們如泣如訴的敘述。這首詩我們可以作為敘事詩來讀,也可以作為史詩來讀。錢鐘書先生在說到歐陽修的詩時,指出:“他深受李白和韓愈的影響,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來的形式,一方面使這些形式具有彈性,可以比較的暢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適履似的犧牲了內容,希望詩歌不喪失整齊的體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樣的流動瀟灑的風格。”(《宋詩選注》第27頁)我們閱讀《邊戶》這首詩,可以窺見歐陽修詩風之一斑。
上一篇:《賀新郎·宋·馮取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安古意·唐·盧照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