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張國賓》鑒賞
《羅李郎》也叫《大鬧相國寺》,全名《羅李郎大鬧相國寺》,主要寫羅李郎與其養子湯哥由于家奴候興挑撥而失散,最后在敕修相國寺的工地上父子相會的故事。
陳州人李玉,年幼時織造羅緞為生,又在羅家入贅,人都叫他羅李郎。其妻早年亡逝,家里有個家生奴隸名候興,候興公公伏侍羅李郎公公,候興伏侍羅李郎。候興曾要求羅李郎給他一紙從良的文書,羅李郎沒有答應。羅李郎的兩個結義兄弟蘇文順和孟倉士,因上京應試缺少盤纏,蘇文順把自己的女兒定奴、孟倉士把自己的兒子湯哥送到羅李郎家,希望質當些盤纏,上朝取應。羅李郎以友義為重,未立文書,把兩錠銀子送給蘇、孟二位做盤纏,把定奴、湯哥收養在家,對兩個結義兄弟說: “您兒女就是咱兒女” ,“你則放心懷應舉求官去” ,“則愿你早上青霄路” 。蘇文順、孟倉士一去二十年沒有音信; 羅李郎主持湯哥、定奴婚配成家,所生一子名叫受春。湯哥不依正道,胡作妄為,一會兒酒家來討他欠的一千瓶酒錢,一會兒樂人來討他拖欠的二千貫樂歌錢,一會兒又有人被他打掉門牙找上門來,拿走一錠銀子挨打錢。一天,湯哥喝得醺醺大醉,嘴里哼著“宜時秀姐姐” 唱的“零落了梧桐葉兒”,回到家里。羅李郎一氣之下,把他打了一頓,臨去時,自言自語道: “古人言的不錯呵,要兒自養,要谷自種”。湯哥聽了,打問候興羅李郎是不是他的親生父,候興開始不愿說,后來便告訴湯哥: “可知不是羅李郎的兒子。你父親在京師做大官哩,你只管在這里要討這許多不自在吃,你不如去京師尋你父親,可不好那”。湯哥聽了,辭別候興,往京師尋找親父去了。羅李郎聽到候興報告說,湯哥聽了“不知那個不得好死的歹弟子孩兒”的挑撥,上京尋父,忙命候興“槽頭快馬備上一匹,多帶些錢物”,尋回湯哥。往日連四城門也不曾出過的湯哥,正在半路后悔不迭,盼望有個人趕他回去才好。候興這時趕來,對湯哥說: “老爹說,你拐了金銀錢鈔,官府中告下狀來,正捉拿你哩”,并給湯哥兩錠假銀,春衣一套,鞍馬一副,縱恿湯哥趕快去尋親父。
湯哥離家之后, 羅李郎不見了兒子“撇撇焦焦”, 受春不見了爹爹“煩煩惱惱”,定奴沒了丈夫“灑灑瀟瀟”,羅李哥發誓: 候興找回湯哥,自己“合道處再不道,任憑他把銅斗兒家私使盡了” 。這時候興回來卻說湯哥吃了五貫錢的油煠兒賬死了。羅李郎一下氣倒在地,蘇醒后痛不欲生,命定奴快設靈位香桌祭奠,一陣旋風吹過,候興詐倒,自稱是還魂的湯哥,要求羅李郎依他三件事: 一是把家產一半分與候興,二是與候興一紙從良的文書,三是把定奴給候興做老婆。羅李郎聽了,全身不適。定奴拿粥給他喝,候興胡說羅李郎捻了他媳婦的手,把羅李郎推倒在地,收拾家私財物扯著定奴出走了。羅李郎蘇醒后,明白這是一場騙局,料想湯哥不會死去,便收拾盤纏,封鎖門戶,出外去尋找兒子湯哥。
羅李郎因為慮及死后無子,“單身獨自” ,“落得一碗涼漿一陌紙,街坊論說,鄰里計較,弟兄笑恥” ,離了陳州,尋湯哥來到京師。現在他已忘了湯哥平時尋花飲酒的惡習,只記得兒子的聰明伶俐; “拆白道字、頂針續麻、無般不曉、無般不會”,“冬賞紅壚閣,閑吟白云詩,到春來賞紅杏染胭脂,到夏把荷蓮采,滿斟著金屈卮,若到的暮秋呵,再唱什么零落了梧桐葉兒” 。他到了城里,把包裹寄放在客店,來到一座寺院游玩。原來羅李郎的義弟、定奴生身父親蘇文順現任尚書左丞,奉圣人命敕修相國寺,做工的都是犯罪該死的,圣人免死,讓他們在相國寺服役。羅李郎取得監工“甲頭” 的同意,用錢買飯給這些死囚們吃。他的養子湯哥用候興給的兩錠假銀換鈔時被拿送官,勘成死罪,也在此做工。羅李郎散飯到湯哥時,剛好飯完,湯哥認出義父羅李郎,羅李郎卻以他為鬼,不敢相認。湯哥說明被候興欺騙經過,羅李郎說明候興拐走定奴的惡行,父子倆這才把仇恨集中在“咬人狗兒不露齒”的候興身上。羅李郎為免兒子做工之苦,當下用十兩銀子買了個“甲頭”讓湯哥做。
監修相國寺的蘇文順因年紀高大,無人服侍,命張千到街上買了個小廝給他執銀唾盂。執了不到一兩天,唾盂兒便不見了。這個小廝便是湯哥的兒子受春。蘇文順命張千吊起受春,受春認出了正在前后游玩的 “甲頭” 湯哥,蘇文順一聽湯哥是受春父親,肯定說受春把唾盂盜給了湯哥,把湯哥也吊了起來。羅李郎因想法救兒子從這里經過,受春叫道: “羅李郎爺爺,你救我咱” 。羅李郎去向“相公”求情,“相公”便是他的結義兄弟蘇文順。經羅李郎說明,蘇文順方知被吊的是女婿湯哥和外孫受春。這時禮部侍郎孟倉士代皇帝來降香,張千又拿住偷馬、偷銀唾盂、拐走定奴的候興。蘇文順、孟倉士祖孫三代相見,好不喜歡。湯哥、定奴兩個認親爹不認義父,羅李郎眼看著“親兒親女把親爺認,中間里干閃下老業人”,自己也有養育恩,“二十年枉受辛勤”。雖然蘇文順對孟倉士說:“羅李郎哥哥有大恩于咱,他年老無兒,咱兩家奉養到老”,羅李郎卻對自己此行有個評價: “到長安受盡多勞頓,也則為故人義分。你兩個養兒女的都到了家,可惜我趕候興的干折了本” 。
此劇通過羅李郎的一段坎坷尋子經歷,宣揚沒有親兒的人,晚景如何凄涼: 宣揚親疏有別、主仁奴劣等封建思想。
上一篇:元戲劇《賈仲名·蕭淑蘭情寄菩薩蠻》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李致遠·都孔目風雨還牢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