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 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為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 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 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 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 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 賓從雜遝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 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 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瞋!
杜甫于公元746年來到長安,希望謀取一官半職,以實現(xiàn)其遠大的政治抱負。誰知一等十年,未能如愿。不過這十年困居,卻使得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有機會廣泛接觸社會,目睹朝政腐敗,寫下不少暴露黑暗的作品。《麗人行》就是以楊家兄妹的生活作為揭露對象的。天寶年間,唐玄宗的生活日益腐化,楊玉環(huán)得寵,其兄楊國忠執(zhí)掌朝政,姊妹皆封國夫人。楊家生活的豪奢、出游時儀仗之顯赫,已達到驚人的地步。這首詩分三個部分來全面揭露這種丑惡現(xiàn)象。
第一部分泛寫長安著名風(fēng)景區(qū)曲江游春盛會上出現(xiàn)的一群美麗的女子。從麗人的體態(tài)、容貌寫到華麗的服裝,真可謂是一幅為美人寫真的工筆畫。它吸取漢賦鋪張揚厲的藝術(shù)手法,對麗人的衣著作了重要描繪:面料是彩色的羅紡,上有金線繡的孔雀,銀線繡的麒麟。頭上戴的是翡翠制成的飾品,一直垂到鬢發(fā)邊(e遏葉:髻上戴的花飾)。背后還系著滿綴明珠的腰極即裙帶,這樣使衣服顯得沉重合身,不至被風(fēng)掀起,所以說“穩(wěn)稱身”。這些麗人真是上下前后,無處不美,中間插入“何所有”、“何所見”等設(shè)問句,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般性的泛指,那么第二部分就轉(zhuǎn)向特指。詩人以“就中”二字作為過渡,文筆轉(zhuǎn)折自然。椒房:古時后妃居住的宮室,這就點明了她們的身分。這部分重點在飲食方面。面對用翡翠和水晶制成的容器盛裝的駝峰、素鱗(潔白的魚)等山珍海味,這些貴婦人居然還無法動筷,白白地讓廚師空忙了一陣(犀箸:犀牛角制成的筷子。厭飫:食飽不想再吃。鸞刀:帶有小鈴的刀),結(jié)果還是黃門太監(jiān),飛馬送來宮中珍饈,才解決了吃的問題,揭露諷刺是何等尖銳深刻。
衣著的華麗、飲食的豐美,如果說還屬于奢侈的范疇,那末,楊國忠和虢國夫人兄妹間的曖昧關(guān)系更屬于為人不齒的丑惡行為。全詩最后一段以楊國忠騎著馬大模大樣從后面趕上來,“當(dāng)軒下馬”刻畫其旁若無人的神態(tài)。但最精彩的還在“楊花”兩句:曲江兩岸多垂楊,楊花象雪一樣飄落水中。古人認為浮萍即是楊花的化身,而萍之大者稱為“蘋”。這里以“楊花”諧楊姓,以“楊花覆蘋”借喻他們兄妹間的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語言含蓄,頗具機趣。又南北朝時,北魏胡太后和楊白花私通,后來白花懼禍南奔,改名楊華,胡太后因想念他,作《楊白花歌》,有“楊花飄蕩落南家”之句,這里也暗用此典故,增強諷刺意味。此外,又以神話中西王母的使者青鳥為他們傳遞消息,揶揄之意,令人忍俊不禁。結(jié)尾兩句既突出楊國忠的氣焰沖天,又以婉轉(zhuǎn)的語氣勸告人們切莫靠近,免得招怒丞相,這正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這首詩用鋪敘、渲染的手法,夸張的語言,對楊家兄妹的生活,作了細致的描繪。全詩自始至終并無一字作正面批判,但通過讀者的思考,卻更能達到批判的目的。
上一篇:《臨江仙·宋·陳與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書事·唐·黃滔》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