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莊子·痀僂承蜩》鑒賞
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疴僂者承蜩①,猶掇之也。仲尼曰: “子巧乎! 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枸②; 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cè)③,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
孔子顧謂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④,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
(《莊子·達生》)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是這則寓言的主旨。
文章特色在于奇巧。首先巧設(shè)矛盾,粘蟬需要仰面向上,身手巧捷,而駝背老人用竹竿粘蟬,竟能象拾取東西那么容易,雖說只是雕蟲小技,也足令人驚嘆了。疴僂老人的答話是主要內(nèi)容,十分精彩。化五、六個月時間練習(xí)在竿頭上累疊丸子,從二個三個一直到五個,能不掉下來,粘蟬就如探囊取物,這倒是可以想象得出來的一番道理。接下去便匪夷所思、奇妙嘆絕了: 不僅身如枯樹根、臂似枯樹枝堅實不動,而且還要做到“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甚至“不以萬物易蜩之翼”。這種夸張誰能夢想到呢?
莊子文章“汪洋恣肆”,痛快流利,即使小小如捕蟬這件事,他也上天入地,出人意料地引發(fā)出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不由使人贊嘆備至。劉熙載《藝概》評莊子文“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可以說是道出了其根本特點。
上一篇:《清·鄭燮·畫竹之法》鑒賞
下一篇:《清·龔自珍·病梅館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