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淏子·與三侄書》鑒賞
新正已移至華下①。祠堂、書院之事雖皆秦人為之,然吾亦須自買堡中書室一所,水田四五十畝,為饔飧之計②。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與他省不同。黃精松花③,山中所產; 沙苑蒺藜④,止隔一水,終日服餌,便可不肉不茗。然華陰綰轂關、河之口⑤,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 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今年三月乘道涂之無虞,及筋力之未倦,出崤函⑥,觀伊雒⑦,歷嵩少⑧,亦有一二好學之士聞風愿交,但中土饑荒,不能久留,遂旋車而西矣。彼中經營方始,固不能久留于外也。
(《亭林詩文集》)
此書作于康熙十八年 (1679) ,作者當時已67歲。此年正月,他移寓陜西華山下,專事講學著書。三月,驅車出關,東游中原。至十一月,返回寓地。本書記述了他在這段時間的主要活動。
書中先述他在秦中購屋置田安家的情形,次論秦人慕學尚義的良好世風,再敘寓地周圍物產,以及地形,最后寫出游和返歸。全文事雖繁雜,敘述有序; 文字簡潔概括,篤實有力。
作者為文,好重復相似的句式,以構成排比或偶句,此文亦然。如“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出崤函,觀伊雒,歷嵩少”。這使語句的連綴更為緊湊,文章的意群更為集中,同時由于它們的存在,整篇作品又顯出于散行中見整飭的特點。
上一篇:《清·黃宗羲·七怪(其二)》鑒賞
下一篇:《明·徐渭·與兩畫史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