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龔自珍·病梅館記》鑒賞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 刪其密,夭其稚枝; 鋤其直,遏其生氣; 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龔自珍全集》)
這是一篇構(gòu)思十分巧妙的文章,說的是生活瑣事,所喻卻是嚴肅的社會問題。
文章從列舉江、浙一帶梅的著名產(chǎn)地入手,轉(zhuǎn)而談到文人畫士對梅的審美癖趣: 他們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這種癖趣又傳染給了以賣梅為生的人,這些人為了賣得好價錢,投人所好,盡量將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致使江、浙一帶的梅都帶有病態(tài)而得不到健康的生長。這段文章,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娓娓動聽,引人入勝。
接著,作者表示自己對病梅的作法感到非常痛心,以至于為此而“泣之三日”。并決心把買來的三百盆病梅“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讓其在特辟的病梅館中自由生長,直到治愈它們的創(chuàng)傷。這些出人意料的舉動又能引起人們的深刻思考。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一貫思想,不難使人領(lǐng)悟:他所指的病梅現(xiàn)象,正是對當時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人性發(fā)展受到種種壓制和束縛的比喻,而他的療梅之舉,則是他強烈地向往自由解放并愿為此而奮斗的精神的表現(xiàn)。和他的《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相比,詩表現(xiàn)得顯露,文表現(xiàn)得較為隱晦曲折罷了。
上一篇:《先秦·莊子·痀僂承蜩》鑒賞
下一篇:《明·張岱·白洋潮》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