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呂氏春秋·黎丘丈人》鑒賞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②: “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 “孽矣③! 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④,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 “嘻! 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嘗聞之矣。” 明日端復飲于市⑤,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呂氏春秋·疑似》)
這則小品說明了辨察相似之物、疑似之跡的重要。
奇鬼效人出沒,當然是子虛烏有的事,但由此說明的道理頗發人深省。奇鬼喜歡鬧惡作劇,它趁黎丘丈人醉酒的時候搗鬼,導致黎丘丈人誤殺兒子這一悲劇。由于文章并非為針砭奇鬼害人而作,故主要筆墨用在黎丘丈人身上。黎丘丈人不能不說是個“智者”,他在醉酒時被模仿其子的奇鬼捉弄以后,并不急于肯定壞事是他兒子所為。他酒醒之后經詢問、調查、研究和分析,認定這是奇鬼干的,頭腦很清楚。接下來他故意再去集市,準備遇到奇鬼把它刺殺,更見得黎丘丈人的敢于作為。這些描述從各個側面突出了黎丘丈人的智慧。可是“假作真來真亦假”,最后他還是做了殺子的蠢事。這樣一寫,把疑似之物的危害性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寓言文筆平實而形象鮮明生動,特別是對話寫得相當精彩,實在當得上短篇志怪小說。文末“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一句,醒世駭俗,簡捷有力,是畫龍點睛之筆。《聊齋志異》描寫鬼仙狐怪,文末也常發感慨,申述微旨,格局與此文很相似,如果說《聊齋》這類小說源出于“黎丘丈人”等先秦志怪寓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吧!
上一篇:《清·袁枚·黃生借書說》鑒賞
下一篇:《唐·柳宗元·黔之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