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
(檀弓上)
曾子寢疾,病【1】。樂正子春【2】坐于床下,曾元、曾申【3】坐于足,童子隅【4】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5】,大夫之簀與【6】?”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7】:“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 斯季孫之賜也【8】, 我未之能易也。 元, 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 【9】, 不可以變 【10】。 幸而至于旦【11】, 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12】。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13】。 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斃焉 【14】, 斯已矣。”舉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沒【15】。
【注釋】
【1】 曾子: 孔子的學生, 名參。 寢: 臥床。 疾: 指一般的病。 病:重病。
【2】樂正子春: 曾子的學生。
【3】 曾元、 曾申: 都是曾子的兒子。
【4】 隅 (yu): 角落, 邊側。
【5】 睆 (huan): 光滑。
【6】簀 (ze): 床席。
【7】 瞿 (ju) 然: 驚視的樣子。
【8】 季孫: 魯國的大夫季孫氏。
【9】革 (ji): 急。 病革: 病危。
【10】變: 移動。
【11】旦: 天亮。
【12】彼: 指童子。
【13】細人: 小人, 器量小的人。 姑息: 姑且偷安于目前。
【14】斃 (bi): 死。
【15】反: 同“返”。 沒: 死。
【賞析】
本文通過曾參換席這個故事宣揚了他恪遵禮制的精神。
春秋戰國之交,正是社會制度發生大變革的時期, 原來所規定的禮法已經開始瓦解。魯國的大夫季孫把只有大夫才能享用的華美光澤的席子,送給未曾做過大夫的曾參,便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季孫贈席, 曾子受之,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話來說“皆為非禮”,都是不合乎禮制的。“但及其疾病不可以變之時,一聞人言,而必舉扶以易之,則非大賢不能矣。”(朱熹語,見《古文觀止》)本來已經做了不合乎禮制的事,盡管到了重病在身,不宜再換掉不該自己享用的席子時,一經人提醒就馬上要求改正,既使死了也要恪遵禮儀制度,這樣做不是有大賢大德的人是不能辦到的。然而,曾參辦到了,那么按朱熹話來講,他就是“大賢”之人。本文正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贊揚了曾子這個臨死也要恪遵禮儀制度、以求死得合乎禮法的舊禮制的忠實信徒,從而號召人們學習曾參,都來嚴守禮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舊禮制對人的束縛是何等的嚴酷,文章表現出的思想在今天應是給予批判的。 《檀弓篇》的文章在《禮記》中是獨具風格的。這些文章,文字簡潔生動,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歷來為文人所稱道。《曾子易簀》一文也是如此。文章雖短,但寫得繪聲繪色,在記事上詳略得當,略中見詳。文章開始詳細介紹了樂正子春,曾元、曾申及童子所坐的位置,甚至童子秉燭坐在墻角這樣的具體狀態也寫了出來。正是這樣的細節,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緊張氣氛。那么多人緊挨著病人環坐圍守,說明病情嚴重,童子隅坐執燭的狀態,交待了時間是在夜晚。有了這樣的交代,接下來的言語,行動就有了充分的依據。這在記事上是一個略中見詳的好例子。寫曾子醒悟到自己做了非禮的事,也描摹得非常傳神。當曾子聽到家童無意中說出自己所睡之席是“大夫之簀”時,便“瞿然曰:‘呼?’”把曾子吃驚的神態、病中乏力的語氣妙肖至工地表達了出來。描寫曾子恪遵禮制的程度,在讓兒子替他換掉席子時,寫了曾子這樣兩句話:“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命令的語氣,但比直接命令的語氣還要咄咄逼人,從而反映出曾子持身誠篤、恪守禮制,一絲不茍的精神。另外,本文的文字簡練,也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隅坐而執燭”、“止!”“呼?”等詞句用得都非常精練而準確。文章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采取以客襯主的筆法,從氛圍中顯示人物性格。特別是最后一句“反席未安而沒”只六個字,卻寫出了眾人與曾子的一系列動作,非常絕妙。
上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曾子易簀》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有子之言似夫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