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吳從先·黃山小記》鑒賞
宇內名山,未能游覽,然觀之記載,似無逾黃山者。
奇石怪樹, 突巘危峰, 幽洞險壑, 老藤古蘚, 此獨尋常境界。若其變幻恍惚,忽青于染,忽凈于洗。月遇之而生白,日遇之而成紫,風遇之而生吼,雨遇之而澗寒。插天拄漢①,龍虎有形。至于白云縹緲,若抱樹而流,攜石而走; 勢與醉石共懸②,澤同瀑布爭瀉; 散則如蝶,結則張幔。千態萬象,不可模擬,巧繪之士,未能描其萬一也。
余讀書近湯嶺,日援而上,溪徑曲折,迭石參差,玉筍琳瑯,宛然布置。遙對云門峰,倏然如尖,倏然如腰,或倚肩相摩,或孤標自立。美人朦朧簾幕,不即不離之趣,豈形容所易盡乎?
青山之緣,于此不淺,聊以寫目云③。
(《小窗自紀》)
此篇以簡短的文字勾勒了黃山的總體面貌、它的獨絕之處,還簡要地描繪了作者曾經棲遲過的兩個景點的風光,點與面都顧及到了。
作者把黃山和其他名山作了比較,覺得“奇石怪樹”等等是一般名山取勝的重要因素,但對黃山來說,只是“尋常境界”,黃山還有為其他名山所沒有的獨絕之處——奇幻。作者就是抓住這個特點,放開筆墨,盡量鋪陳形容,文字雖然簡短,寫得也很概括,但黃山的形象還是鮮明突出了。
作者是從兩方面表現黃山的奇幻的。一是山之本體變幻無窮,莫可端睨。“忽青于染,忽凈于洗”,是兩種常見的現象。“月遇之而生白,日遇之而成紫,風遇之而生吼,雨遇之而澗寒”,是在各種氣候條件下出現的變化。有陰天晴天之分,晴天又有晝夜之分,陰天又有風雨之分; 其色有白有紫,其聲如吼,其寒溫有變。分辨精細,描述概括而又形象,作者對自然美的觀察和品味是很細致的。二是“白云縹緲”。作者捕捉到“抱樹而流,攜石而走”的奇特景象; 又以生動的比喻,表現出白云的墜落感、濕潤感以及聚散之形。這樣寫,比單純用比喻模擬飛云的種種形狀,豐富多了。
黃山湯嶺和云門峰是作者朝夕游息、觀賞的地方,對此懷有特別的感情。故寫游湯嶺如在園林; 觀云峰如對人物,如隔簾看美人。筆筆帶有眷戀之情。
上一篇:《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鑒賞
下一篇:《清·袁枚·黃生借書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