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轅馬說》原文|注釋|賞析
余行塞上①,乘任載之車②,見馬之負轅者而感焉。古之車,獨辀加衡③,而服④兩馬;今則一馬夾轅而駕,領局于軛⑤,背承乎韅⑥,靳前而靽后⑦。其登阤⑧也,氣盡喘汗,而后能引其輪之卻⑨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攢⑩,而后能抗其轅之伏(11)也。鞭策(12)以勸其登,棰棘(13)以起其陷。乘危而顛(14),折筋絕骨,無所避之。而眾馬之前導(15),而旁驅者不與焉(16)。其渴飲于溪,脫駕而就槽櫪(17),則常在眾馬之后。
噫! 馬之任孰(18)有艱于此者乎?然其德與力,非試之轅下不可辨。其或所服(19)之不稱,則雖善御者(20)不能調也。駑蹇者(21)力不能勝,狡憤者(22)易懼而變,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23)。其登也若跛(24),其下也若崩(25),濘旋淖陷(26),常自頓(27)于轅中,而眾馬皆為掣(28)。嗚呼,將車者(29)其慎哉!
(《方苞集》)
注釋 ①塞上——邊界險要之處。②任載之車——裝運貨物的車子。任:擔負。③獨辀加衡——辀(zhou):或名“軒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 “按大車左右兩木直而平者謂之轅,小而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謂之辀,故亦曰轅軒,謂其穹隆而高也。”衡:車轅頭上的橫木。④服——古代大車一車四馬,在兩轅中間的兩匹叫“服”。這里用作動詞,作“駕”解。⑤領局于軛——領:頸。局:束、套。軛(e):馬具。形狀略作“人”形,駕車時套在馬的頸部。⑥背承乎韅——承:受。韅(xian):駕具,搭于馬背以承車轅的皮帶。《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注:“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 ⑦靳前而靽后——靳(lin),套在轅馬胸部的皮帶。靽(ban):套在轅馬臀部的皮帶。⑧阤(zhi)——山坡。⑨引其輪之卻——牽引著車輪不使后退。⑩股蹙蹄攢——大腿收縮,四蹄并攏。蹙(cu):收縮。攢(cuan):聚集。(11)抗其轅之伏——舉起向下壓的車轅。抗:舉。伏:下壓。(12)鞭策——馬鞭子,這里指鞭撻。(13)棰棘以起其陷——用荊杖打馬使之從陷入的泥濘中站起來。棰(chui): 短木棍;棘(ji):荊棘、荊條。棰棘:義同“棰楚”,這里指用木棍、荊條之類打馬。(14)乘危而顛——登上高山而墜落下來。危: 高,指高山。(15)前導——在前面帶路的。(16)而旁驅者不與焉——意謂在車轅兩旁驅馳的馬不會有前面所說的“折筋絕骨”的風險。與: 參與,在其中。(17)槽櫪(li)——馬槽,同義復詞。(18)孰——誰、何。(19)所服——擔當的任務。(20)善御者——會駕車的人。(21)駑蹇(nu qian)者——能力低下的馬。(22)狡憤者——性情暴戾的馬。《左傳·僖公十五年》載晉慶鄭論馬語:“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杜預注: “狡,戾也。憤,動也。”(23)驚蹶而僨其車——受驚跌倒而使車翻。蹶(jue): 跌倒、顛仆。僨(fen): 翻倒、顛覆。(24)跛(bo)——瘸了腿。(25)崩——倒塌。(26)濘旋淖陷——在泥濘中旋轉,在泥沼中陷落。淖(nao): 泥沼。(27)頓——困厄。(28)掣(che)——牽曳。(29)將(jiang)車者——駕車的人。
賞析 這篇雜文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大題小作,小中見大。同時,用形象化的方式闡述事理,讓抽象的事理附麗于具體可感的形象之中。作者以轅馬為喻,說明宰相之類的朝廷重臣,任重而道遠,必須在使用的過程中注意辨識其品德與才力。
作品緊緊抓住“轅馬”這個“喻體”從各種角度加以描述,但其“本體”清晰可見——雖然不著一字說明。這是因為,作品在形象的描述中把用人之道這一抽象的事理講得既全面而又深刻。文章先描述了一匹好轅馬的“力”與“德”: 上坡能牽引車輪向前轉動,下坡能舉起車轅不致下落。駕車的人,“鞭策以勸其登,棰棘以起其陷”,可謂得心應手。作為一匹轅馬,“乘危而顛,折筋絕骨” ,難以避免,“而旁驅者不與焉”。它不僅擔著極大的風險,“其渴飲于溪,脫駕而就槽櫪,則常在眾馬之后”,具有先人后己的品格。接著從反面襯托: “駑蹇者力不能勝,狡憤者易懼而變”。讓這些無德無才的馬駕轅,即使在“坦途”中也往往驚懼跌倒以至翻車; 上坡象瘸了腿,下坡如山崩塌,“濘旋淖陷,常自頓于轅中”。如以這種馬承擔駕轅的重任,不僅本身遭難,而且“眾馬皆為掣”,“善御者不能調也”。
作者所以寫這篇《轅馬說》,開頭就說明,因“見馬之負轅者而感焉”;結尾又感嘆: “嗚呼,將車者其慎哉! ”從具體可感的形象中,讀者自然會感到,作者剴切地規勸統治者: 施政用人,務必審慎行事。委任不當,即使善操統治之術,也無法予以調度,這對國家、人民,乃至其本人都是十分有害的。
上一篇:方孝孺《越巫》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廣田《這種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