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大明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市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公元457~464年),寺以年號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為揚州市著名古剎。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過生日,下詔全國三十州建立30座供奉舍利的佛塔,建在揚州大明寺的塔叫棲靈塔,塔高9級,聳入云表,寺因塔名,故又稱棲靈寺。現寺門前建有4柱3檐的牌坊1座,仰為華蓋,四周古木峙立,中門篆書題額為“棲靈遺址”4個大字,背后橫額為“豐樂名區”。因寺位于觀音山隋宮之西,故又稱為西寺。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塔毀于火,寺復號大明。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揚州,親筆改題為“法凈寺”。1980年4月,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揚州探親,又易名為大明寺。歷史上,這里曾是唐高僧鑒真居住和講學的地方,現寺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建。寺門東墻刻有秦觀題句“淮東第一觀”5個大字,系清代書法家蔣衡所書,西墻上刻有“天下第五泉”5個大字。山門內為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像。出殿為甬道,古松參天,蔭翳天日。東院門額是“文章奧區”,西院門額為“仙人舊館”。再后即“大雄寶殿”,內供3尊大佛,兩側是18羅漢。北邊盤坐的是禪宗6大祖師塑像。最后是觀音海,塑有53參故事及106尊佛事人物像。大明寺內主要風景名勝點有:平山堂、鑒真紀念堂和西花園。
〔古詩文賞析〕 登揚州棲靈寺塔 唐·劉長卿
北塔臨空虛,雄觀壓川澤。
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
遙對黃金臺,浮輝亂相射。
盤梯接元氣,半壁棲夜魄。
稍登諸劫盡,若騁排霄翮。
向是滄洲人,已為青云客。
雨飛千拱霽,日在萬家夕。
鳥處高卻低,天涯遠如近。
江流入空翠,海嶠現微碧。
向暮期下來,誰堪復行役。
棲靈寺塔是揚州歷史上著名的古塔,始建于隋文帝楊堅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塔高9級,矗入云霄,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盛唐許多著名的詩人李白、高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瀏覽、登臨過此塔,并分別留下了贊美寺塔的名篇。在眾多的名家中,也包括該篇的作者劉長卿。
劉長卿,字文房,唐代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性剛直多忤,官終隨州刺史。他最擅長五言詩,詩調雅暢,被譽為“五言長城”,以詩馳聲上元、寶應間,詩人皇甫湜贊譽他說:“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為老兵矣”。
該篇前6句主要是從各個方面來描繪塔的高峻。
“北塔凌空虛,雄觀壓川澤。”“北塔”,即棲靈寺塔,因其在城的北部,故稱。“空虛”,指天空。“雄觀”,指壯麗的景象。
“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亭亭”指遠遠望去,塔身非常秀麗。“楚云”,揚州在戰國時期屬楚國,故稱楚云。“千里”,泛指遙遠,“看不隔”指看不斷。一、二句指從近處看塔,氣勢雄壯,三、四句指從遠處看塔,靈秀可人,側重勾勒塔的高峻。
“遙對黃金臺,浮輝亂相射。”“黃金臺”,據《十洲記》記載:“鐘山有金臺玉闕。”這里的鐘山是指南京紫金山。全句的意思是:高峻的棲靈臺,與鐘山的黃金臺遙遙相對,彼此的光彩相互映照。
“盤梯接元氣,半壁棲夜魄。”沿著棲靈塔的樓梯盤旋而上,立即可以接觸到天上的元氣,再往上行,即可看到一輪月魄高掛在塔的半邊。夜魄,即月魂,指月體輪廓無光處。
“稍登諸劫盡,若騁排霄翮”,“稍登”,漸漸地登,“諸劫”,劫指災難,泛指煩惱,“排霄”:沖天,“翮”,羽毛中間的硬管,引申為翅膀,這兩句的意思是:“漸漸地登上了塔頂,頓時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仿佛橫添了兩翼,要向長空飛去。”七、八兩句寫初登棲靈塔的感受和所見,九、十兩句寫登上塔頂的體會,采取了層層深入的鋪寫手法。
“向是滄洲人,已為青云客”,“向是”指昔是,滄洲,猶言水濱,多指隱者所居之處,“青云”指登上塔頂,如履青云。這二句采取對比手法,指出未登塔頂之時,還是“凡夫俗子”。一旦登上塔頂,頓時成為“天上神仙” 了。
“ 雨飛千拱霽,日在萬家夕”,“千拱”,拱原意是指斗拱,千拱形容其多,這里引申為揚州城的建筑群,“霽”指雨后天晴。全句的意思是,雖然城中正在飛雨,可是塔上卻是萬里晴空,盡管萬家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分,可是塔頂卻依然是晴日高照,兩句極寫塔的詭奇和高峻。
“鳥處高卻低,天涯遠如近”,“高”、“低”和“遠”、“近”,原為反義詞,但從塔頂上看去,這些相反的現象又能通過塔而將其統一起來了。“鳥本是飛得很高的,但從塔頂下望,鳥又飛得低了;天涯原本很遠的,但是從塔上望去,卻又顯得很近了。”
“江流入空翠,海嶠現微碧”,“空翠”指天空碧綠的顏色,“海嶠”,海上多山處。此二句繼續描寫登塔頂遠眺的景觀:“江水東去,仿佛流入了碧云之中,遠處的海島,莽莽蒼蒼,隱隱露出一線青色。”
“向暮期下來,誰堪復行役”,“行役”,原意指奔走辦事,后通指行旅之事。詩的結句主要描寫了詩人從塔頂走下來后的體會:“天晚了,登塔的人不約而同下來了,誰還能夠再繼續行旅呢?”
全篇完全圍繞棲靈塔的奇詭、高峻來寫,層次分明,步步深入。詩人想象力極為豐富,運用了多種夸張、對比的手法,使得棲靈塔的形象生動、豐滿、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中“向為滄洲人,已為青云客”,“雨飛千拱霽,日在萬家夕”堪稱膾灸人口的名句。通觀全篇,該詩不失為描寫棲靈塔諸詩中的名篇。
(袁曉國)
〔民間故事〕 在揚州大明寺里的西園,有一塊大石碑。碑上刻了兩個字:“鶴冢”,石碑的下面,埋著一對仙鶴。相傳在光緒年間,有個兩淮鹽運使叫徐星槎,他是大明寺主持星悟和尚的朋友。這一天,有人送給他一對仙鶴,他就把鶴送到大明寺放生,骨子里也是送給星悟和尚玩玩。星悟得到仙鶴十分高興,就把它放養起來。
這對仙鶴相親相愛,時時刻刻都在一起,鳴叫聲你起我落,跟唱歌差不多。有時候一只鶴唱,另一只還扇扇翅膀,伸伸長腳爪,跳起舞來。每次和尚來喂食的時候,雄鶴都是讓雌鶴先吃,雌鶴吃飽了,雄鶴才上去吃剩下的食。過了幾年,雄鶴害了腳病,不能走動,雌鶴就天天銜食給它吃,還用嘴巴給它梳梳毛。過了一個時期,雄鶴的腳病越來越重,就死掉了。這個雌鶴就圍著死鶴的尸首轉圈子,一邊轉,一邊還不停地悲叫,那個聲音就好象啼哭一個樣子。和尚喂它食,哪怕再好吃的,它也高低不吃,始終在這塊轉,在這塊悲叫。過了兩三天以后,雌鶴也死了。星悟和尚看到這種情況,很是感動,說:“真是義鶴呵!”就把鶴按照世俗夫妻并葬的樣子埋了起來。還特地為它們打了個棺材。埋好以后,又叫大明寺所有的和尚一起出來念經,超度仙鶴的亡靈。另外,又特地刻了個碑,立在墳上面,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鶴冢”碑石。
直到現在,這對仙鶴的故事還在揚州民間流傳。
不少青年男女在戀愛過程中,都要到大明寺的鶴冢前去互相表達一下心愿哩!
(葉尚鼎 徐茂榮整理)
上一篇:詠《上海·外灘》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池州·大王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