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田《這種蟲》原文|注釋|賞析
一群人,圍住了一個蟲?!罢嫫婀?這是什么蟲呢?”大家都很驚訝。其中沒有一個人是曾經見過這種蟲的,更沒有人能指出這蟲的名字。
這蟲有一寸長。象一根小手指那么粗。身體是方的,綠色,透明。每一個環節上都有淡黃色的斑點,有頗長的毛刺。而環節與環節之間只有很細微的一點連接,似花瓣之連接于花跗。頭部也是方的,那里的毛刺更多,因之不能看清它的本來面目。它被許多驚詫的目光所射擊,它不敢爬行。有人膽怯地用草葉去觸它一下,它無可奈何地微微蠕動,說明它并不曾死,但也只有在這樣蠕動之際,人們就很容易擔心它會即將脫節,解體,假如它的一節不幸被觸脫了,那自然就是全體的死亡。這是一個既丑陋而又奇怪的蟲。它丑陋,甚至使人生畏; 它奇怪,就叫人離不開它。
這到底是一個什么蟲呢? 沒有人能夠回答。
正當大家驚訝不止的時候,忽然有一位老先生來了。他看見這里圍了很多人,他向那中心注視?!耙粋€蟲。”他看見了,同時,他接受了很多疑問的目光。“這是一個什么蟲呢,老先生?” 那些目光說。
“不錯,”他說,而且笑著,“是 ‘有’ 這么一種蟲?!?/p>
他絲毫也不表示驚訝,他象一個淵博的昆蟲學家,又一再肯定地說道: “一點也不錯,確乎是 ‘有’ 這么一種蟲呢?!?/p>
大家聽了,也并不問什么,似乎已獲得了完全的答覆,心里的驚訝也消逝了。
當然的,這還有什么可問呢。假設你再問他,那答覆是可以想到的:
“這種蟲是怎樣生活呢?”
“這種蟲就是 ‘這樣’ 生活?!?/p>
“這種蟲是怎樣變化呢?”
“這種蟲就是 ‘這樣’ 變化。”
“那么這種蟲到底叫什么蟲呢?”
“這種蟲啊,這種蟲就叫‘這種蟲’?!?/p>
如此而已,人們,為了他的老年,而且因為他曾作了一生的研究工作,就恭敬他,不問他,不駁他,似乎相信他。而他呢,他就憑了他的老年,他的一生的研究工作,而隨時隨地都坦然地指明: “這個就是這個?!彼乾F存的最古老的哲學家。
(1983年山東文藝出版社版《李廣田文集》第1卷)
賞析 雜文的“雜”不僅在于它的取材,宇宙之大,塵芥之微,皆可網羅入內,而且在于它的筆法,幾乎所有文學表現手段都可以拿來為之所用。本文所用的實際就是寓言體。
正當一群人為一只小蟲而驚詫莫名的時候,一位可敬的老先生來了,他儼然是一位淵博的昆蟲學家,微笑著向大家說,“不錯”,“是‘有’這么一種蟲。”如果再追問下去,這種蟲怎樣生活、怎樣變化,叫什么名字,他的回答肯定會是“這樣”、“這樣”、“這種蟲”。這種判斷方式和解答方式就好象說“A=A”、“B=B”一樣,等于什么也沒說。然而那群人卻因這種似是而非的回答而滿足:“大家聽了,也并不問什么,似乎已獲得了完全的答覆,心里的驚訝也消逝了”,而不再去問他、駁他,弄個究竟。
這顯然是一個笑話,是作者想象和虛構出來的。在現實中,問者和答者都不會象故事中所描繪的那樣愚蠢淺陋,然而這又絕非作者的憑空杜撰。具有類似精神特征和心理狀態的人,在現實中自不在少數。那些庸庸碌碌、不學無術,而又每每掛出××家的招牌,裝出一副莫測高深的樣子,卻只會說些“這個就是這個”一類不著邊際的話的人,我們難道見得還少嗎?他們可能永遠正確,卻永遠不會有任何實際益處,永遠不會向真理前進一步。那些盲信盲從,不是依據科學和真理,而是僅僅依據一個人的頭銜、名號、資歷、聲望等等來判斷是非的人,不也隨處可見嗎?作者借這則寓言諷刺了這兩種人,正是要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懷疑和批判的精神,這是一個現代人所應有的精神素質。
本文用的雖說是寓言體,又具有笑話的某些特征,然而它究竟不是寓言和笑話,而是雜文。因為文章的神髓不是透過故事性和情節性體現出來的,而在于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的對話和敘述,都帶有明顯的夸張和諷刺意味。它強調的是語言的概括功能而非敘事功能,目的是把兩類人的精神特質更為集中而鮮明地概括提煉出來。
上一篇:方苞《轅馬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慵訥居士《送鐘與送終》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