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懷古詩多從眼前歷史遺跡發興,以今昔盛衰構意,在抒寫歷史滄桑感之中寓含某種現實感慨。本篇正是典型的詩例。題內“汴河”,指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當年煬帝為了佚游享樂,先后發民工百余萬開通運河,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濱建造了豪華的行宮。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就是從眼前這條耗盡民膏,成為亡隋歷史見證的汴河引發的。
前幅以汴水長流與隋宮成塵作鮮明對照。汴水悠悠東流的形象,本就容易引發對悠悠時間之流的聯想,綴以“無限春”,更使這條流貫無數春秋的汴水,帶上某種象征色彩,而且喚起汴水兩岸春色無限的聯想;而象征著隋代腐朽統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宮,卻已荒廢頹敗,只剩下斷井頹垣供人憑吊了。兩相對照,正見自然永恒、人世滄桑、豪華易盡、歷史無情。而隱含在這種歷史滄桑感中的深層意蘊,則正如劉禹錫《臺城》所說:“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后幅轉從隋堤楊柳抒慨。柳絮春風,飄蕩如雪,本是駘蕩春光的標志,但眼前這汴堤楊柳,卻綰結著隋代的興亡,歷史的滄桑,不免今人歔欷增慨。當年煬帝沿堤樹柳,本為南游裝點風光,到頭來它卻成了荒淫亡國的歷史見證。那隨風飄蕩的楊花,在懷著歷史滄桑感的詩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華消逝的象征(楊花與楊隋構成一種意念上的聯系,容易使人產生由彼及此的聯想)。不過更使人感愴不已的,或許是這樣的現實;盡管隋鑒不遠,覆轍在前,但當代統治者卻并沒有人有從亡隋歷史中汲取教訓,哀而不鑒,只能使后人復哀后人。在“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種強烈深沉的感愴中,不正隱現著衰頹時世的面影嗎?
懷古與詠史,性質相近易混。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則多因跡起情,重在抒歷史滄桑之慨。前者實而后者虛。將李益這首詩跟題材相近的李商隱《隋宮》七絕略作對照,便不難看出二者的差異。《隋宮》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見南游的巨大靡費,從寓奢淫覆國之戒;《汴河曲》則但就汴水、隋宮、長堤、柳等帶有滄桑感的物象虛加點染唱嘆,抒發今昔盛衰之慨,吊古傷今之情。借用杜詩來概括,可謂一則“舉隅見煩費”,一則“引古惜興亡”。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沈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