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元《自立說》原文|注釋|賞析
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鳥獸、昆蟲,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①?
惟②人亦然。方其生時,勞之以所為,奪之以所好,汩③之以所思; 其經營④不已,若無復有盡期者⑤。及其氣散而死, 則髐然不能肉其白骨⑥, 與草木、 鳥獸、 昆蟲之變滅何異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體之有無為生死,而以志氣之消長為生死。吾今日形體無恙⑦,而志氣已竭,斯為死矣;吾志氣配乎道義⑧,發乎文章,且與天地同流,而奚有⑨于形體乎?
故簡策⑩所載,古圣賢人雖死已久矣,而其輝光常如日星之爛然(11),蓋(12)其人至今存也。然則死而不死(13),亦在人之自為之而已。雖然,自古及今,生人皆死,而其不死者,乃天下一人,千百年一人也。士宜何如自立哉? (14)
(《嘉樹山房集》)
注釋 ①相去曾幾何時——相距曾經有多少時間?去: 距離。②惟——副詞,表示限于某個范圍。這里可譯為“作為”。③汩(gu)——治理。④經營——本謂經度營造。《詩經·大雅·靈臺》: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引申為籌劃營謀。⑤若無復有盡期者——好象不再有生命完結的時候。者:語氣詞, 用在句尾表示結束, 相當“矣”、“也”。 ⑥髐然不能肉其白骨——不能使暴露著的白骨長出肉來。髐(xiao)然: 枯骨暴露的樣子。肉: 作使動詞用。⑦無恙——沒有疾病的憂慮。⑧配乎道義——配乎,合于。道義:道德和義理。《易·系辭上》: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管子·法禁》:“德行必有所是,道義必有所明。” ⑨奚有——何有。這里是“何必有”的意思。⑩簡策——編連成冊的竹簡,指書籍。(11)爛然——光彩鮮明的樣子。(12)蓋——副詞,表示估計、推測,可譯為“大概”。(13)而——連詞,同“與”、“和”。(14)士宜何如自立哉——學子該怎樣自立呢?宜:應當。哉:語氣詞,表示疑問。
賞析 這篇僅有256字的小文章提出一個重大的人生課題;如何對待生死?由于人生觀的不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就大不相同。古人的回答基本上有兩種:一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應及時行樂;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為國立功便死得其所。司馬遷則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少卿書》)
張士元是怎樣回答的呢?他首先指出,凡生物莫不有死。各種生物,其死“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都是非常短暫的。人生亦然,“與草木、鳥獸、昆蟲之變滅何異乎?”那么,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死呢?他認為,君子“不以形體之有無為生死,而以志氣之消長為生死。”形體上雖然沒有疾病的憂患,如果志氣已經衰竭,就和死去一樣;相反,如果志氣合于道義,發乎文章,就可以“與天地同流”。他以古代圣賢作為例證,他們的形體雖然早已死去,而其名揚千古,如日月星辰光輝燦爛。因此,他強調決定生死的關鍵是“自立”,在于自己必須有所作為。
作者能夠辯證地看待人的生死,強調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形體”而在于“志氣”,鼓勵人們應該“自立”,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人生觀、生死觀。作者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由于襯托手法的運用,使觀點更為鮮明。如用“凡物莫不有死”襯托“惟人亦然”,這是正襯;用“形體”可死襯托“志氣”不死,這是反襯。同時,還用了例證法:用古圣賢其“形體”雖死已久,而其“配乎道義,發乎文章”的志氣“如日星之燦然”加以證明,賦予抽象的說理以不可否認的可信性和生動具體的形象性。還有,在論證中或推理,或例證,結論的得出多用反問句。如:凡物生死“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人生短暫“與草木、鳥獸、昆蟲之變滅何異乎?”“志氣配乎道義,發乎文章,且與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體乎?”“士宜何如自立哉?”把答案蘊含在問語中,語氣有誘發力,感情強烈,引人深思。
上一篇:馮至《自慰》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孔鏘《舔去為妙》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