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①
唐詩中描寫塞上笛聲的名篇較多,大抵以意境優美高遠為共同特色。這首詩也同樣描寫邊境月夜聞笛的靜美意境,又別有一種引人遐想的意趣。
大雪過后,胡地的天空顯得更加明凈,入境騷擾的胡騎已被擊退,邊地呈現出一派和平寧靜的景象。“牧馬”本是古代用以形容游牧民族侵掠境內人民的常見說法,這里與雪凈胡天的景色聯系在一起,又從字面上給人以夜晚牧馬人歸去的印象,渲染出雪后的邊塞之夜爽凈而又靜謐的氛圍。
入夜以后,天上明月高懸,深藍色的夜幕襯出城關戍樓黑色的剪影。驀然間,一聲羌笛從戍樓間發出,嗚咽宛轉,繚空吹遠。悠揚的余韻隨風飄散,在關山之間久久回蕩。那羌笛所吹的《梅花落》曲,在胡地經常可以聽到。詩人不點曲名,卻直接將“梅花落”三字拆開,以兩句巧妙的問答,形容一夜風吹,使梅花落滿了關山,既是描寫戍樓間吹徹一夜的笛聲,又繪出了關山無邊、雪月交輝的壯美景色。
以花與雪相比擬,在齊梁詩中就有。如范云的《別詩》說:“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就雪與花相喻的關系顛來倒去翻新冬去春來之意,頗見新巧。所以高適這首七絕末二句形容梅花隨風落滿關山,與首句所說“雪凈胡天”的景色相照應,便不難理解“梅花”與“落”字的雙關之意。然而,此詩之美,卻不僅在巧借梅花雙關笛聲和雪花而生發的許多情趣,更在于這一美麗的比喻,令人產生了極富詩意的錯覺,仿佛潔白的落梅隨著笛聲紛紛揚揚,使空曠、寒冷的邊塞關山在一夜之間便披上了春裝。這就將聞笛人聽到樂曲之后所產生的難以言喻的感受,通過藝術想象轉化為鮮明的視覺印象,構成了明凈優美而又高遠的意境。
拆用曲名、物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以入詩,在古詩中是一種常見的手法,如無詩意感受,則徒見其小巧而已,甚至容易流成文字游戲。而這首詩卻使貼切的雙關成為構思的關鍵,拓出高朗開闊的境界,因而既能從熟見的比喻中翻出新意,又不失渾成的氣象和悠長的韻味。
上一篇:柳亞子《哭蘇曼殊(四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顥《長干曲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