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嬡《長門怨》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劉嬡
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淚痕不學(xué)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
《長門怨》系樂府舊題。 《樂府詩集》編在《相和歌辭·楚調(diào)曲》中, 《樂府題解》曰:“長門怨者,為陳皇后作也。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辭。相如為作《長門賦》,帝見而傷之,復(fù)得親幸。后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也”。宮怨詩是中國古代詩詞的特殊
種類,是后宮寂寞哀怨的悲涼生活的藝術(shù)寫真。怨是宮怨詩的抒情主題,因為“后宮佳麗三千人”的社會現(xiàn)實為封建君王的朝三暮四、喜新厭舊提供了可能,不但大多數(shù)入宮女子終生沒有獲幸的機會,如杜牧《阿房宮賦》所云“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即便少數(shù)人僥幸獲寵,有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機會,最終也難免“玉容寂寞淚闌干”(白居易《長恨歌》)的結(jié)局。漢代的陳皇后即是一例。
據(jù)《漢武帝故事》記載,漢武帝兒時,其姑母長公主曾手指百余宮娥問他: “你長大了要娶個什么樣的妻子?”武帝對這些美女一個也看不上,卻看上了長公主的女兒、他的表妹阿嬌,手指阿嬌說: “將來若能娶阿嬌為妻,定造金屋以貯之。”這就是金屋藏嬌故事的由來,他即位后不食前言,果立阿嬌為后,但不久即移情新人,將她廢居長門官。漢代以降,不少騷人墨客都以《長門怨》為題抒寫宮禁的哀怨,形成了宮怨詩中的一個母題。劉嬡身為女性,對宮女的不幸遭際同情尤深,此詩之怨也就分外纏綿悱惻,讀之讓人無限同情。
首句借對環(huán)境氣氛的著意渲染來烘托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夜幕沉沉,宮門緊鎖,雨聲浙瀝,寒氣襲人,此景此情,怎不讓本就寂寞凄苦的冷宮之人更覺寂寞凄苦,所謂“秋風(fēng)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秋雨相凄涼”(林黛玉詩)是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覺得秋夜特別的漫長,大有度日如年的感傷。
次句由景及情,怨意頓生。昭陽,殿名,漢成帝寵妃趙飛燕所居,泛指得寵官人處所,與長門宮恰成鮮明的比照。由心情凄苦而感慨秋夜漫長,難以成眠,又由難以成眠而更加增添了秋夜獨居的孤苦。昭陽殿依舊是金碧輝煌,笑語歡歌,但物是人非,朱顏已改,她只能幽居長門,看著別人受寵而愁腸百結(jié)。那凄凄慘慘戚戚的“愁心”象細(xì)細(xì)秋雨一樣無端無涯,也只有伴著秋雨才能飛往昔日的歡居之地,這是何等悲苦的命運。這里蘊含了兩組對比:一是別人之樂與自己之苦的對比。在昭陽殿的歡樂的比照下,長門宮的凄苦無疑會更加凄苦,以樂比哀,更增其哀。一是自己往昔的顯赫與今日的寂寞的對比。倘若她同大多數(shù)女子一樣入宮以來就幽居冷宮,從未有過昭陽殿受寵的機會,那么她雖然痛苦但畢竟可以忍耐,因為沒有過希望的失望畢竟是有限度的。但她既然曾有過受寵的歡樂,今日就會變得特別富于想象力,把那昭陽殿里的一草一木、記憶中的細(xì)微未節(jié)都能想象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這就使得今日的寂寞更甚,痛苦更深。 “和”字下得極有匠心,蘊含深意,以它為媒介,凄苦的“愁心”與愁人的秋雨完全融合到了一起,情景交織,妙合無垠。
正因為冷宮之人在“雨滴長門秋夜長”的環(huán)境氛圍中有了無限的怨情,撫今追昔,由人及己,越想越怨,越怨越想,才有了后兩句的情感迸發(fā): “淚痕不學(xué)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她怨情滿懷,悲不自禁,熱淚長流,欲罷不能“拭卻千行更萬行”的夸張描寫給我們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失寵嬪妃終日以淚洗面的悲苦形象,而“淚痕不學(xué)君恩斷”的奇特比喻則不僅襯托了宮人的淚痕不斷,而且譴責(zé)了君王的寡情薄義,揭示了宮女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這兩句,將議論、抒情溶于一爐,直率而不失委婉,既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又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堪稱方家手筆。
全詩以抒幽怨之情為主,通篇卻無一“怨”字出現(xiàn),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很得宮怨詩的含蓄風(fēng)神。對比手法的運用,環(huán)境渲染的成功,也都為抒發(fā)主人公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上一篇:《長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范梈《閩州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