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子龍·錢塘東望有感》原文賞析
清溪東下大江回,立馬層崖極望哀。曉日四明霞氣重,春潮三浙浪云開。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依舊謝公攜伎處,紅泉碧樹待人來。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陳子龍亦有登山臨水、嘯傲天地的豪興。崇禎十一年春,詩人南下武林 (今杭州西靈隱山),有機會登臨錢塘江崖,放目越中山川。天地東南的靈秀之景,交匯著千古人杰的英烈之氣,一齊奔赴詩人筆端,凝成了這首充滿奇情的七律。
開篇兩句敘詩人登高遠眺,落筆即有墨光射空之勢:“清溪東下大江回,立馬層崖極望哀。”“大江”即詩題點明的錢塘江,它橫貫浙中,岸山綿延,風光極為秀美。此刻,詩人正高居于它那層層疊疊的岸崖之巔。突兀而聳的“層崖”,俯對回折奔來的“大江”,本已有巍然橫出的峭奇之感,又著以“立馬”二字,更在高曠青天的背景上,勁筆勾勒出詩人執轡馬上、卓然特立的偉岸身影,自見一種俯仰天地的非凡氣度。而“青溪東下大江回”的景象,正從“立馬層崖”的高處寫出,境界顯得格外空闊,但詩人又為何而“哀”?朝政昏亂,國事日非。詩人剛有機會出任惠州推官,又因繼母病故,不得不服喪家中。有志報國而坐看歲月之蹉跎,詩人怎能不感到痛苦?故雖在登高“極望”之際,仍不免有幾分哀愁浮上心頭。
好在詩人襟懷開闊,當朝霧消散,越中山川以其最秀逸的風姿呈現在眼底時,這哀愁也就隨之消散了。“曉日四明霞氣重”二句,便是詩人極目“東望”中見到的奇景。四明山在余姚、嵊縣之間,與錢塘相去何止百里。但因為詩人身在高處,又當“曉日”升騰之時,便能望見它綿延天際的群峰。那容容流動的云光霞色,把它輝映得多么端莊、明媚!“春潮三浙浪云開”,則變仰望為俯覽,展現大地春潮的翻騰景象。“三浙”泛指浙江全境。詩人身居崖巔,俯瞰錢塘的泛泛春潮,自無難處。但要將“三浙”諸水盡收眼底,畢竟是不可能的。所以此句帶有相當多的浮想色彩,正因為是“浮想”,便在東起“浦陽江”、“甬江”、“曹娥江”,南到“靈江”、“甌江”、“飛云江”的無邊綠野上,畫出了不盡“春潮”滾滾來的絕妙虛境。潮浪紛涌,竟把籠蓋“三浙”的云層,全給震開了——這兩句工整的對仗,“霞氣”、“春潮”的上下輝照,將越中山川的奇秀之景,表現得多么明麗而富于氣勢。
越中的山川是秀美的,但詩人所矚意的,更有它所孕育的往古人杰。當詩人從眼前之景轉入對越中英烈的懷想時,筆底便翻出遄飛的壯思——“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禹陵”即圣王大禹的陵墓;“王會”本指《逸周書》的“王會篇”。這里借指禹王在茅山(今會稽山)大會諸侯的盛事。詩人東望紹興,想到大禹的陵墓雖經歷史風雨的侵蝕,至今猶留存會稽山中,眼前便浮現起大禹當年在此山的盛會,不禁心馳而神往。“霸才”指越國名臣范蠡、文種諸人。正是在他們的輔弼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憤圖強,以二十年之蓄積,滅吳雪恥,成為威震春秋的“五霸”之一。而今,在詩人遠眺之中,仿佛還能見到,這些“霸才”人物的巨大身影,仍在古越國的山川間搖曳。壯麗的河山,既產生過如許圣王和“霸才”;則堂堂華夏,難道就再無英雄為它增輝添彩?從“越國山川出霸才”的雄邁高唱中,我們不是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翻涌在詩人心頭的豪情?王士禛《香祖筆記》稱這兩句“沈雄瑰麗,近代作者未見其比”,確非虛譽。從中,我們仿佛又聽到了,南宋志士陳亮那“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水調歌頭》)的壯詞雄調的震蕩。
如果說“禹陵風雨”二句,以洪鐘般的巨音震響在越中山川;那么,“依舊謝公攜伎處,紅泉碧樹待人來”,更以不盡的寄望,在結尾留下了裊裊余韻。“謝公”即東晉名相謝安。史載他在“東山”隱居時,“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每游賞,必以妓女從”。但他出山以后,即為東晉王朝之中興建立了巨大勛功; 載入青史的 “淝水大捷”,就是由這位一代名相所指揮。說來也巧,謝安當年隱居的“東山”,也正在詩人“東望”所及的上虞縣境。時隔千年,謝安早已逝去,而他曾經“攜伎”游賞的美好去處,依舊展開在詩人眼間。當詩人觀賞著、贊嘆著它那明麗秀美的無限風光時,仿佛又聽到,那每一股落花繽紛的流泉,每一株綠葉婆娑的佳樹,都在深情地呼喚、熱忱地期待著“謝公”這樣中興名臣的重來。全詩在 “紅泉碧樹待人來”的深沉呼喚中結束了,詩人對當代國運的不盡寄望,卻久久縈繞在讀者耳邊。
《錢塘東望有感》正是這樣,將對越中山川秀奇之景的描述,和對往古英烈奇勛偉業的緬懷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詩人由此激起的振興社稷的熱望和壯懷。開筆蒼勁有力,收筆清韻裊裊,而中間自有一股攬月青天、掣鯨碧海的奇思豪情盤旋不已。沉雄而不失瑰麗之姿,深情而不乏慷慨之氣。所顯示的正是前人所稱嘆的 “落墨高華,非翡翠蘭苕可比” (朱笠亭《明詩鈔》),格清氣雄的雄邁風格。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金陵雜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錫麒·雨中過七里瀧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