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積《誰何哭》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徐積
誰何哭?哀且危! 白頭母,紅顏兒。兒忽舍母去,母何用生為?架上有兒書,篋中有兒衣。兒聲不復聞,兒貌不復窺。誰何哭?哀復哀!腸未絕,心先摧。母恃兒為命,兒去不復來,朝看他人兒,暮看他人子。一日一夜間,十生九復死。君不見,昨夜人靜黃昏時,含心抱痛無人知,其時忽不記兒死,倚門引頸望兒歸。
這是即事名篇的樂府詩,寫一位白發老母的喪子之痛。
母愛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最真淳深厚的感情,自古以來,產生了多少歌唱母愛深情的詩篇!在古代社會里,男子行役遠宦是生活中的常事,母子常常忍受離別的痛苦,因此, 《詩經》中便有“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的嘆息,唐代詩人孟郊便有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詠唱。
生離已使母親痛苦不已,死別則更使其難以承受。愛是一種幸福,然而當愛倏然失去寄托時,又會轉化為一種極端的悲哀;兒子是母親的希望,當希望突然破滅時,感情便難以承受那失望與絕望的襲擊。此詩便是寫一位母親失去愛子痛不欲生的感情。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目,回答了“誰何哭”三個字中所包含的兩個問題,是白發蒼蒼的母親在哭她紅顏年少的兒子。 “哀且危”說明她已哭了很久,她哭得死去活來,現在已經泣不成聲少氣無力了。接下來交代她的兒子遭受了什么不幸。詩不是簡單交代兒子的去世,而是從母親的角度寫她物在人亡的感受。“忽”字極言悲劇發生的意外,從母親的心理說,她是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失去了兒子,兒子轉眼之間離開了人世,一切都來得那么迅速,生活的小河正淙淙流淌,瞬間跌入了萬丈深谷。兒子的書本還在架上,兒子的衣服還在箱里,怎么再也聽不到兒子的說笑,再也看不到兒子的面容身影呢?曾幾何時,兒子讀書的情景還在眼前,兒子的說笑還象陽光照亮母親的心間,這一切怎么倏忽消失了呢?這種生活的陡然轉折,這種人生的極大不幸使慈母感到生命暗淡無光,活下去沒有意義。
“誰何哭?哀復哀”以下十句,仍然以“誰何哭”領起,大意與前十句相近,而且句式也相同,可以看作是重章形式,在反復詠嘆中進一步渲染白發母親的失望痛苦之情。對“誰何哭”的問題不再重復交代,而以“哀復哀”,“腸未絕,心先摧”寫哭聲中流露出的悲慘心情。前十句寫老母睹物思子,這十句則著重于由人及己。兒子埋掉一天了,昨天一天不聞兒聲,不窺兒貌,惟見鄰人的兒子依舊活蹦亂跳,這便觸發了她的思子之悲。“母恃兒為命”,說明兒子寄托了老母的全部希望,但“兒去不復來”,生活的希望又如火盡煙消。兒子的死帶走了她全部的春風和陽光,命運太無情了,因此,“一日一夜間,十生九復死”。現實冷酷如鐵,她呼天不應,喊地不靈,惟有哭方能表達她的感情,從昨天直到昨夜,她一直在哭,哭得死去活來。
最后四句為最后一層,寫老母痛苦失常的精神狀態。這位母親直哭到深夜,由于過度的悲傷,心里一陣疼痛之后,忽然忘記了兒子已經死去,夜已深了,兒子該回家了,她竟倚著門口,向遠處張望,希望看到兒子歸來的身影。連自己為何悲傷也忘記了,可見老母痛苦悲傷到精神恍惚失常的程度。詩到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無窮回味的余地。這位老母的兒子是怎么死去的?老母“倚門引頸望兒歸” ,當望而不見兒子歸時她又該如何痛苦?詩沒有作出交代,讓讀者去想象,詩也頗具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之致。
親子之愛、失子之痛乃人類的本性,這首詩對此加以詠嘆,似乎談不上有什么階級性,然而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既然這是一種社會現象,詩人也有責任去反映,而且歌詠人類生活中的不幸,表現出自己的悲憫心情,這種同情不幸的主題對讀者也不無潛移默化陶冶心靈的作用,何況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封建社會的可悲現實,固然,親人的死亡,無論在何一時代都是令人悲傷的,然而詩中白發老婦失去兒子便有“母恃兒為命,兒去不復來”,瞻望前途不寒而栗的心情,又透露出當時社會無兒女奉養,老人的生活便無法保障的可悲現實,這和我們新時代的生活比較起來,實在有天壤之別了。
上一篇:許衡《讀東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郝經《賢臺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