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神農為耒耜①, 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②;舜命后稷③,食為政首;禹制土田,萬國作義④;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
《管子》⑤曰: “一農不耕, 民有饑者;一女不織, 民有寒者?!薄皞}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闭扇嗽?sup>⑥: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傳曰:“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古語曰:“力能勝貧,謹能勝禍?!鄙w言勤力可以不貧,謹身可以避禍。故李悝⑦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 國以富強;秦孝公用商君⑧,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淮南子》⑨曰: “圣人不恥身之賤也,愧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長短,而憂百姓之窮。是故禹為治水, 以身解于陽盱之河⑩;湯由苦旱,以身禱于桑林之祭?!褶r憔悴, 堯瘦癯, 舜黎黑, 禹胼胝⑾。由此觀之, 則圣人之憂勞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 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慮不用,而事治求贍者,未之聞也?!?“故田者不強, 囷倉不盈;將相不強, 功烈不成。”
《仲長子》⑿曰: “天為之時,而我不農,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時雨降焉,始之耕田,終之簠、簋⒀,惰者釜之,勤者鐘之。矧夫⒁不為,而尚乎食也哉?”《譙子》⒂曰:“朝發而夕異宿,勤則菜盈傾筐。且茍無羽毛,不織不衣;不能茹草飲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晁錯⒃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饑者, 非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 為開其資財之道也?!蚝谝?, 不待輕暖;饑之于食, 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 體寒不得衣, 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銀, 饑不可食, 寒不可衣。……粟、米、布、帛, ……一日不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劉陶(17)曰:“民可百年無貨, 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标愃纪?sup>(18)曰: “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貴, 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惡者,物時有所急也?!闭\哉言乎!
神農、倉頡(19),圣人者也;其于事也, 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20),實勝耒耜之利;蔡倫立意造紙, 豈方縑、牘之煩(21)?且耿壽昌之常平倉(22), 桑弘羊之均輸法(23), 益國利民, 不朽之術也。諺曰:“智如禹、湯, 不如常更?!笔且苑t請學稼(24),孔子答曰: “吾不如老農。”然則圣賢之智,猶有所未達, 而況于凡庸者乎?
猗頓,魯窮士, 聞陶朱公富, 問術焉(25)。告之曰: “欲速富, 畜五牸。”乃畜牛羊,子息萬計。九真、廬江(26), 不知牛耕,每致困乏。任延、王景(27), 乃令鑄作田器, 教之墾辟, 歲歲開廣, 百姓充給。燉煌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皇甫隆(28)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 得谷加五。又燉煌俗, 婦女作裙, 攣縮如羊腸, 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復不貲。茨充為桂陽令(29),俗不種桑,無蠶織絲麻之利, 類皆以麻枲頭貯衣。民惰窳(30), 少粗履,足多剖裂血出, 盛冬皆然火燎炙。充教民益種桑、柘,養蠶,織履, 復令種紵麻。數年之間,大賴其利,衣履溫暖。今江南知桑蠶織履, 皆充之教也。五原土宜麻枲(31),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 臥其中, 見吏則衣草而出,崔寔(32)為作紡績、織纴之具以教, 民得以免寒苦。安在不教乎?
黃霸(33)為潁川,使郵亭、鄉官, 皆畜雞、豚, 以贍鰥、寡、貧窮者;及務耕桑, 節用,殖財, 種樹。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部書言, 霸具為區處: 某所大木, 可以為棺; 某亭豚子, 可以為祭。吏往皆如言。龔遂(34)為渤海,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 百木薤(35),五十本蔥, 一畦韭, 家二母彘(36),五母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曰: “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趣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菱、芡。吏民皆富實。召信臣(37)為南陽,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躬勸農耕, 出入阡陌, 止舍離鄉亭, 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 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38), 凡數十處, 以廣溉灌, 民得其利,蓄積有余。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出于儉約。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親愛信臣, 號曰“召父”。僮種為不其令(39),率民養一豬,雌雞四頭,以供祭祀,死買棺木。顏斐(40)為京兆, 乃令整阡陌,樹桑果;又課以閑月取材,使得轉相告戒教匠作車;又課民無牛者,令畜豬,投貴時賣, 以買牛。始者, 民以為煩, 一二年間, 家有丁車、大牛, 整頓豐足。王丹(41)家累千金,好施與, 周人之急。每歲時農收后, 察其強力收多者,輒歷載酒肴,從而勞之,便于田頭樹下,飲食勸勉之, 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孏(42)者, 獨不見勞,各自恥不能致丹,其后無不力田者,聚落以致殷富。杜畿(43)為河東,課勸耕桑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 皆有章程, 家家豐實。此等豈好為煩擾而輕費損哉?蓋以庸人之性,率之則自力,縱之則惰窳耳。
故《仲長子》曰: “叢林之下, 為倉庾之坻;魚鱉之堀, 為耕稼之場者,此君長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而斥鹵播嘉谷, 鄭、白成而關中無饑年(44)。蓋食魚鱉而藪澤之形可見,觀草木而肥墝(45)之勢可知?!庇衷唬?“稼穡不修, 桑果不茂, 畜產不肥,鞭之可也。杝落(46)不完,垣墻不牢,掃除不凈, 笞之可也?!贝硕秸n之方也。且天子親耕, 皇后親蠶, 況夫田父而懷窳惰乎?
李衡于武陵龍陽泛州上作宅(47), 種甘橘千樹。臨死敕兒曰: “吾州里有千頭木奴, 不責汝衣食, 歲上一匹絹, 亦可足用矣。”吳末,甘橘成, 歲得絹數千匹。恒稱太史公所謂“江陵千樹橘, 與千戶侯等”者也(48)。樊重(49)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也。諺曰: “一年之計, 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贝酥^也。
《書》(50)曰:“稼穡之艱難?!薄缎⒔洝?sup>(51)曰: “用天之道, 因地之利,謹身節用, 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 君孰與足(52)?”漢文帝(53)曰:“朕為天下守財矣,安敢妄用哉!”孔子曰: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比粍t家猶國, 國猶家,是以家貧則思良妻, 國亂則思良相,其義一也。
夫財貨之生,既艱難矣, 用之又無節;凡人之性,好懶惰矣,率之又不篤;加以政令失所,水旱為災, 一谷不登, 胔腐(54)相繼;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且饑者有過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飽而后輕食,既暖而后輕衣?;蛴赡旯蓉S穰(55), 而忽于蓄積;或由布帛優贍,而輕于施與:窮窘之來, 所由有漸。故《管子》曰: “桀有天下, 而用不足;湯有七十二里, 而用有余, 天非獨為湯雨菽、粟也?!鄙w言用之以節。
《仲長子》曰:鮑魚之肆, 不自以氣為臭;四夷之人, 不自以食為異;生習使之然也。居積習之中,見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異蓼中之蟲, 而不知藍之甘乎(56)?
今采捃經傳, 爰及歌謠(57), 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起自耕農, 終于醯、醢(58), 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號曰《齊民要術》。凡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卷首皆有目錄, 于文雖煩, 尋覽差易。其有五谷、果、蓏(59)非中國所植者,存其名目而已;種蒔(60)之法,蓋無聞焉。舍本逐末, 賢哲所非, 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ú葜鳎?可以悅目,徒有春花, 而無秋實, 匹諸浮偽,蓋不足存。
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 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四部叢刊”本《齊民要術》卷首)
注釋 ①“蓋神農”句——神農,神話傳說人物。相傳從神農氏起,發明原始農業,進入削耜翻土、磨唇而耨的生活,并進而飼養家畜,用藥材治病,以及制陶、紡織等。耒耜(lei si),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易·系辭下》:“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②“堯命四子”二句——《史記·五帝本記》:“(帝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以教天下。”四子,四方部落首領。敬授民時,鄭重傳授給眾民以四時節令。③后稷——周部族始祖。舜時被擢為農官,教民耕稼。④乂(yi)——“刈”的古字,收割谷類作物。⑤《管子》——春秋初年齊桓公宰相管夷吾(字仲,一字敬仲)著,現存七十六篇,多為后人假托。⑥“丈人曰”句——語見《論語·微子》。對引文有兩種解釋:或謂丈人自責,或謂丈人責備子路。⑦李悝——戰國初魏國人,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改革。下文“作盡地力之教”,指統一分配農民耕地,平價收售糧食,刺激小農耕種田地的積極性。⑧商君——戰國中期衛國人公孫鞅。秦孝公下令招賢,應召入秦,提出變法主張。下文“急耕戰之賞”,指其廢井田,開阡陌,積極推行農戰政策。⑨《淮南子》——亦稱《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屬雜家著作。⑩陽盱之河——陽盱, 又作“陽紆”、“楊紆”,古澤藪名。(11)胼胝(pianzhi)——俗稱“老繭”。(12)《仲長子》——指東漢末哲學家仲長統所著《昌言》,全名《仲長子昌言》。仲氏主張“人事為本,天道為末”,批判漢初以來的神學傳統思想。(13)簠(fu)、簋(gui)——均為古代食器,青銅制?!吨芏Y·地官·舍人》:“凡祭祀,共(供)簠、簋,實之陳之?!编嵭ⅲ?“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糧器。”(14)矧(shen)夫——倘若,假如。(15)《譙子》——疑為三國蜀地名士譙周著。(16)晁錯——西漢大臣,通曉文獻典故,號為“智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法令多所更定。引文見《論貴粟疏》。(17)劉陶——東漢桓帝時大臣。引文見《后漢書·劉陶傳》。(18)陳思王——三國魏文學家曹植在曹丕即帝位后,初封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死后謚思,故世稱陳思王。引文見《望恩表》。(19)倉頡——傳說中黃帝時史官,漢字的發明創造者。古籍中說他“好書”、“作書”,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較有貢獻者。(20)“故趙過”句——《后漢書·循吏傳·任廷》:“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崩钯t注引《漢書》: “搜粟都尉趙過教人牛耕。”(21)“蔡倫”二句——蔡倫,東漢宦官。他觀察、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了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造紙的方法。在技術上也作了改進,使造紙原料來源擴大,紙質提高??V(jian),雙絲的細絹,這里指供書畫用的縑素。牘(du),古代寫字用的木片。(22)“且耿壽昌”句——耿壽昌,西漢理財家、歷算家。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曾建議在西北各郡設置“常平倉”,于史郡筑倉貯谷,谷賤時增價收進,貴時減價出售,以利農業。(23)“桑弘羊”句——桑弘羊,西漢大臣,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曾建議設立平準、均輸機構,控制全國商品, 平抑物價,使商賈不得從中獲取大利。(24)樊遲請學稼——事見《論語·子路》。(25)“猗頓”四句——猗頓曾為戰國時魯國貧士, 因衣食不給求計于陶朱公(即范蠡)。陶朱公教以畜牧,遂往西河猗氏(今山西臨猗南)大畜牛羊,十年后成為巨富。(26)九真、廬江——九真,郡名, 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所置。后入漢,轄境相當于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廬江,亦為郡名,楚、漢之際分秦九江郡置,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西南)。(27)任延、王景——任延,東漢官吏,任九真太守時,因當地不知耕種,嫁娶無禮法,遂教以墾辟、配匹之道。于是,谷稼豐衍, 人知種姓。王景,東漢水利家。任廬江太守時,推廣牛耕和鐵犁,教民養蠶織帛,興修芍陂水利,以發展農業生產,收效顯著。(28)皇甫隆——東漢官吏,任敦煌太守時教民使用耬犁,改變當地落后風俗,頗有政績。(29)“茨充”句——茨充于東漢建武中拜桂陽太守,教民種植桑柘麻紵之類,勸令養蠶織履,使民眾獲得利益。(30)惰窳(yu)——懶惰。(31)“五原土”句——五原,郡名,漢元朔二年(前127)置,治所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枲(xi),亦寫作“葈”,即蒼耳,或稱“葈耳”。莖可取纖維,果實可入藥。(32)崔寔——東漢官吏,政治家。曾出為五原太守,教民紡織。(33)黃霸——西漢大臣,任穎川太守期間, “外寬內明”,重視農桑。后世把他與龔遂視為“循吏”的代表。(34)龔遂——西漢大臣,任渤海太守期間勸民賣刀劍買耕牛,全力從事農桑,使盜賊蜂起的渤海郡得以大治。(35)薤 (xie)——俗稱“藠(jiao)頭”,鱗莖可作蔬菜,一般以之加工制成醬菜。(36)母彘(zhi)——母豬。(37)召信臣——西漢大臣,水利家。元帝時歷任零陵、南陽太守。躬耕勸農,好為民興利。曾在南陽征發民工利用郡中水泉,開通溝瀆,筑堤閘數十處,灌溉農田三萬余頃,深得民眾信賴,尊為“召父”。(38)提閼(e)——閘板。(39)僮種為不其令——僮種,西漢初任不其令,重視養殖。不其,古縣名,治所在今嶗山縣西北。(40)顏斐——三國魏人,累官京兆太守。因民多不務農殖,遂教民制車買牛, 又鼓勵民眾讀書,風化大行。后遷平原太守,吏民渧泣遮道,十余日乃出界。(41)王丹——東漢下邽人,家累千金,隱居養志。好周急。遇農時,常載酒肴到田間,以勞勤者而誨勵其惰者。十余年,使當地風俗尚勤而絀懶。(42)惰孏——懶惰。孏(lan),同“嫩” (懶)。(43)杜畿——三國魏人。建安中拜河東太守,與民無為,課農桑牧畜雞豚犬豕,使農家勤勞豐實。(44)“是以太公封”二句——是以,因此。太公封,當指姜太公于周成王時封于齊。斥鹵,鹽堿地。嘉谷,茁壯的莊稼。鄭、白,戰國時由鄭國所筑的鄭國渠與漢武帝時白公所筑的白渠的并稱。二渠均在關中, 即今陜西省境內。(45)肥墝——肥沃與瘠薄。墝(qiao),同“磽”,土地堅硬而瘠薄。(46)杝落——籬笆。杝(li),同“籬”,即柴垣。(47)“李衡”句——李衡,三國吳襄陽人,官至丹陽太守, 加威遠將軍。武陵,郡名,漢高祖置,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淑浦南),東漢移至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轄境縮小。龍陽,縣名,三國吳分漢壽縣置,治所在湖南漢壽,屬武陵郡。(48)“恒稱太史公”句——太史公即司馬遷。引語見《史記·貨殖列傳》。(49)樊重——東漢湖陽人,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年年倍增。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 皆得其用,貲至鉅萬。賑贍宗族,恩加鄉閭。(50)《書》——即《尚書》,引文見《無逸》:“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51)《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說不一,以孔門后學所作較為合理。引文見《孝經·庶人》。(52)“百姓不足”二句——見《論語·顏淵》。(53)漢文帝——即劉恒,在位期間執行漢初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政策,興修水利,加速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呈現富庶景象。景帝因之,史稱“文景之治”。引語見《前漢書·文帝紀》。(54)胔(zi)腐——指腐尸。(55)豐穰(rang)——豐收。(56)“斯何異”二句——斯,此。蓼(liao),此指蓼科中的可供食用的部分植物。藍,此指十字花科中的甘藍、擘藍、芥藍等,葉呈藍綠色,均為蔬菜。(57)“今采捃”二句——采捃(jun),采摘,摘取。經傳(zhuan),舊稱儒家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典籍為“經”,解釋經文的書為“傳”。爰,乃。歌謠,民歌、民謠和兒歌、童謠的總稱。(58)醯、醢——醯(xi),醋。醢(hai),用肉、魚制成的醬。(59)蓏(luo)——瓜類植物的果實。在木為果,在地為蓏。(60)種蒔——種植、移栽。
賞析 中華民族在農業社會以農為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古代史學家和科學家向來重視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的總結。這方面的著作見諸史書記載的就相當可觀:《漢志》9家114篇, 《隋志》5部14卷, 《唐書》26部335卷,《宋志》107部423卷,《明志》23部191卷。其中著名的,如漢汜勝之《農書》3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10卷,唐諸葛穎《種植法》77卷,宋曾之謹《農器譜》3卷、陳旉《農書》3卷,元王楨《農書》22卷,元世祖頒行《農桑輯要》7卷,明朱棣《救荒本草》4卷、鄺璠《便民圖纂》16卷、馮應京《月令廣義》24卷、王象晉《群芳譜》28卷、黃省曾《稻品蠶經》 2卷,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學體系。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一部農學名著。它雖然成書于北魏,實際上是對秦漢以來中國黃河流域農業科學知識的一個系統總結。它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大大超過先秦兩漢農書的規模。正如序言所說: “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幾乎是一部農學百科全書。
序文廣征博引賢哲的言論,強調農業生產對于強國富民的重要意義。同時,不厭其煩地列舉世代能臣循吏督課農桑以及勤于稼穡養殖者的致富事跡,深刻說明: “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笔褙S實,天下太平,也增強了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
檢閱《齊民要術》,引錄前人著作150多種,內容有重農理論、農業政策、植物名稱、文義考釋,以及少量占卜、祈禳等,但主要是實際農業生產知識的總結。它所記載的生產技術以種植為主,兼及蠶桑、林業、畜牧、養魚、農副產品儲藏加工等。在種植方面, 以糧食作物為主,兼及纖維、油料、染料、飼料、園藝等作物。所以如此,序文也作了交代:“舍本逐末,賢哲所非, 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花草之流,可以悅目,徒有春花,而無秋實, 匹諸浮偽,蓋不足存?!?br>
中國農學既強調強本抑末,也重視天時、地利和人力三者對農業生產的決定性作用,對于有利作物生長的時令、土壤和施肥等環節分別作過十分細致的研究。《齊民要術》在這方面的表現就非常突出。序文開宗明文:“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齊民要術》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這些地區氣候干旱少雨,為保持土壤水分即所謂保墑所進行的合理的整地和中耕,是農業生產很重要的一環?!洱R民要術》詳細記述了不同的天時、地利情況下的不同耕地方法,非常符合實際。序文更從理論上反復說明農業生產既要不違天時,也要發揮地利,更要有人的勤勞。他對“惰孏者”痛加申斥,主張以“鞭之”、“笞之”作為“督課之方”。理由是:“且天子親耕,皇后親蠶,況夫田父而懷窳惰乎?”這番道理雖然值得“商榷”,但對懶惰者的痛惡之情是真誠感人的。
《齊民要術》不僅輯錄了《汜勝之書》、《四民自令》等農書,保存了漢代農業技術的精華,而且還著重總結了他那個時代北方旱地農業生產的新經驗、新成就。例如:對種子的選擇、收藏和種前處理給予高度重視,認識到種子的優劣及播種時間的遲早對作物的產量、品質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而比較系統地記載了當時已經掌握的種子種類;總結了以耕一耙一耱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以及輪作、套種、倒茬、種植綠肥等農業技術;果木的育苗、嫁接,動物的飼養,以及造醋做醬等食物加工技術,反映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學知識。
賈思勰生活的那個時代,科學實驗還只能是親自深入實踐和作細致的觀察調查。他任高陽太守期間,對華北一帶的農業生產狀況作過實地考察。他在著述期間,也經常游歷民間,向老農詢問有關經驗。他用自己的觀察、調查、實驗,作出正確的分析和結論,以及糾正前人不妥甚至謬誤的實例,在書中俯拾可得。賈思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奠定了中國農學發展的基礎。由于他的努力,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國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的發展基本上沒有超出《齊民要術》所總結出的方向和范圍。
上一篇:《黎明風景》后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龍山夢痕》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