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唐風·山有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山有樞,隰有榆。①子有衣裳,弗曳弗婁。②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③
山有栲,隰有杻。④子有廷內,弗灑弗埽。⑤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⑥宛其死矣,他人是保。⑦
山有漆,隰有栗。⑧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⑨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釋】 ①樞:刺榆。隰(xi習):低濕之地。②曳:牽,扯起。婁:通“摟”,牽,攏起。曳、婁,均指穿衣。③宛:通“菀”,枯萎。愉:樂,享受。④栲(kao考):山樗,即臭椿樹。杻(niu扭):檍樹。⑤廷:同“庭”,庭院。內:堂和室。埽:通“掃”。⑥考:敲擊。⑦保:安,居。指享有。⑧漆:漆樹。栗:板栗樹。⑨且:姑且。永:長,延長。永日:延長時日。
【譯文】 高山上長著刺榆,洼地里長著榆樹。你有那華衣麗裳,不穿不戴一何苦?你有那香車寶馬,不馳不驅一何愚!哪天生病死去了,別人便會來享取。高山上長著臭椿,洼地里長著檍樹。你有那蘭庭椒室,不灑不掃咋居住?你有那名鐘大鼓,不打不敲因何故?哪天生病死去了,別人便會來占據。高山上長著漆樹,洼地里長著板栗。你有那美酒豐饌,何不日日鼓琴瑟。姑且尋歡作樂,姑且延長時日。哪天生病死去了,別人便進堂入室。
【集評】 宋·朱熹:“此詩……蓋言不可不及時行樂,然愈深而意愈蹙矣。”(《詩集傳》卷六)
清·方玉潤:“此諷唐人富者徒儉而不中禮之詩,與前篇針鋒相對。……此類莊子委蛻、釋氏本空一流人語,原不足以為世訓。然以破唐人吝嗇不堪之見,則誠對癥良藥。二詩……詞氣抑揚之間,意旨迥別。”(《詩經原始》卷六)
今·陳子展:“《山有樞》,蓋寫行將沒落之奴隸主貴族頹廢自放之詩。”(《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毛序》曰:“《山有樞》,刺晉昭公也。”未免牽強附會。朱熹《詩序辨說》則謂:“此詩蓋以答《蟋蟀》之意而寬其憂。”亦差強人意。細玩本詩,當以方氏“諷唐人富者徒儉而不中禮”之說為是。這是一首諷刺吝嗇的富人對生活過分儉嗇的詩。全詩三章,章章用興,從笑處落筆,反復諷詠,每章末二句都對這種守財奴加以嘲笑,不滿之情溢于言表。同時也流露出一定的頹廢情緒。通篇詞氣瀟灑,筆法詼諧,語言幽默,趣味無窮。
上一篇: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屈原·九歌·山鬼》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