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馬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魏]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馬篇》屬樂府《雜曲歌辭·齊瑟行》,無古辭,是曹植自己創造的樂府新題,以首句二字名篇。 《太平御覽·兵部》引本詩,題作《游俠篇》。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飛動的筆勢,塑造了一個武藝精強,奔赴國難、視死如歸的游俠少年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本詩不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夠體現“慷慨任氣” “詞采華茂”之“建安風骨”神韻的建安詩作中難得的杰作。
首二句起筆不凡,先聲奪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一匹套著金色籠頭的雪白的戰馬,如狂瀾驟起,奔馳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場的征途中。這里作者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現人物英雄性格的場面,突出個性特征,把游俠少年叱咤風云的颯爽英姿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用“借問誰家子”來鋪敘,交待人物身世: “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現在的河北、山西和陜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氣任俠”。原來這位英姿勃勃的騎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帶的游俠少年,他從小就離開了家鄉,為了保衛祖國,他屢建奇功,名揚塞外,聲震邊陲。輕輕一筆,似在不意中,卻從側面點出了人物成長的典型環境。曹植早年曾隨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親許多軍事學的傳授,可以說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寵愛的“白馬少年”。當時的形勢的確在激發著他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輕生重義、奔馳沙場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寫照,情、志盡在其中。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寫游俠兒如何練就一身杰出的本領: “宿昔”二句,寫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為伴、勤習苦練。 “控弦”六句,以鋪陳排比的筆法,用兩兩相對的句式,極力表現他的習武生活。“控弦”二句,寫一左一右, “仰手”二句,寫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鋪寫四個不同的方向, “破”、“摧”、“接”、“散”四個不同的動詞,點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動作,使人應接不暇,連聲叫絕。然后,寫他的輕捷靈活勝過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龍。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過分。這一層,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連續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俠少年弓馬嫻熟、武藝超群的不凡身手,不僅豐厚了詩歌的內容,充實了人物形象,而且為第三層寫游俠少年英勇善戰殺敵立功作了鋪墊。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這里,詩人沒有寫戰斗的過程,只用“長驅”、“左顧”、“蹈”、“陵”,突出表現他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英雄氣慨。由于有前邊堅實的鋪墊,這里用如椽大筆的揮灑則收到似電影特寫鏡頭般的典型細節刻畫的效果。將游俠少年英勇善戰的個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現于讀者面前。
至此,游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層中,作者又進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對游俠少年的心靈世界進行深入具體的描寫:既然置身于槍鋒刀刃之上,哪里還顧到自己的性命呢!連父母都顧不上,哪里還談什么兒子與妻子!既然把名字編入壯士的行列,就絕對不應該再考慮到個人。對于獻身于祖國的人,戰死沙場,就好像回到久別的家鄉一樣輕松愉快。其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這首詩的最強音,也是這首詩的高潮。它說明了游俠少年之所以能為國立功,不僅僅是他的武藝高強,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思想境界,這才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正是這種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積極。他不僅僅是血肉之軀,而且是一位肝膽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這兩句廣為后人傳誦的詩句,也是作者借游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急于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
《白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藝術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詩的基調是昂揚的,充滿著富有感染力的激情。這種思想感情與作者在《求自試表》中所表現的是一致的:“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在他的兩首《雜詩》里說得更率直:“閑居非吾愿,甘心赴國憂”,“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這樣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俠少年形象顯得真切而凜然有神的基礎。另一方面,作者不僅繼承了樂府民歌的渾樸自然的風格,全詩毫無故意雕琢的痕跡,而且也充分發揮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藝術才能,使人物鮮明突出的個性和詩歌雄渾壯闊的意境完美地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上一篇:劉因《白雁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維楨《鹽商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