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董穎·薄媚》董 穎
董 穎
西子詞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①。那知此際。熊虎涂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②。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③。冤憤刻肝脾。
騎馬人物圖 【唐】 佚名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注釋 ①宣威:氣勢浩大,煊赫威風。②燔(fán):焚燒。③返邦畿(jī):指越王回國。邦,國。畿,古稱王都領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轄的地區。
鑒賞 《樂府雅詞》卷上載董穎有《薄媚》西子詞大曲十首,為研究宋大曲體制的重要資料。“大曲”指唐宋時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 宋王灼《碧雞漫志》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這是大曲的一般結構,董穎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虛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殺袞共十曲組成,題目是《西子詞》,歌詠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利用西施滅吳復國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越展開爭霸之戰,最終越王勾踐于槜李(今浙江嘉興南)大敗吳軍并射傷闔閭。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他于公元前494年大舉出兵復仇,越王大敗,從而重塑了吳國的霸主地位。本篇《排遍第九》主要反映了上述歷史內容,寫越王勾踐由臣侍吳王夫差到得以歸國的整個過程,刻畫了勾踐在爭霸失敗后的痛苦掙扎和悲憤心情。作者擅長鋪敘,融敘事于抒情,展現了春秋爭霸的歷史場景。全詞格調悲涼慷慨,情緒激昂,氣勢雄渾,再現了當時的恢弘畫卷。
以“自笑平生”開篇,暗含對比。“英氣”兩句是越王勾踐位居霸主時的雄姿英發,大有睥睨天下之勢。“那知此際”一句急轉而下,筆法跌宕,接著作者便濃墨重彩渲染其失敗后的慘淡境遇。主人公平生的煊赫地位與眼前的窮途末路形成強烈反差,可悲可嘆。那“自笑平生”一句看似平淡,其實飽含了越王的辛酸血淚。“笑”是他的自我解嘲,是他對眼前現實的悲憤,也許換作“長歌當哭”恰如其分。
作者是站在支持越王的立場上俯視整個事件的。在他的眼中,越王的境遇雖悲慘,但英雄氣概卻未衰,作者在痛惜英雄不得志的同時,也飽含著對他的欽佩和敬仰。俗語云:“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勾踐已是失敗之將,已經“涂窮”,作者卻仍舊以“熊虎”相比;是“熊虎”,卻“來伴麋鹿卑棲”,“麋鹿”借代夫差,勝利者是“麋鹿”,失敗者卻是“熊虎”,其情感傾向自現。勾踐侍奉夫差,本是“最佳”的選擇,可以留有余地,東山再起,此處卻稱之為“卑棲”,大有不平之氣,作者對勾踐的敬慕可見一斑。
“既甘臣妾”三句,節奏短促急迫,表明形勢嚴峻,不容間息,卻又所向無計,接著作者開始敘述當時的歷史現實。越王兵敗之后棲于會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種向吳王求和,“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不許。于是,“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后被文種勸阻并接受了他的建議。憑借美女寶器,文種收買了吳國擅權貪賂的太宰嚭,在他的“幫助”下,吳王最終接受了越王的求和,從此勾踐入事吳王,為夫差“駕車養馬”三年,直至公元前490年才獲釋回國。
“天意恐憐之”一句滿是辛酸,越王勾踐在絕境掙扎,想“徑將死戰決雄雌”,其實也只是螳臂當車,勾踐最終沒有如此,只因他心底生存與求勝的強烈熱望。勾踐雖有太宰嚭“幫助”,暫渡難關,卻是“憂嗟又經時”,悲痛不已。原來是霸主,現在是臣侍,地位懸殊,但是勾踐無從選擇,身不由己,只有等待時機。“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是全詞中唯一的寫景之筆。“月”“殘”,“雨”“寒”,且分別伴以“朦朧”和“蕭蕭”,景物如此的凄寒,這正是越王“風刀霜劍”“有血都成淚”的三年生活寫照,他“備嘗險厄”,忍辱負重,最后得以“返邦畿”。他沒有止步,更沒有逃避,有的是“冤憤刻肝脾”的鴻鵠之志和磅礴大氣,越王勾踐終在“臥薪嘗膽”中大展宏圖,恢復河山,全詞在激越飛揚中達到了高潮。
詠史是為了喻今,勾踐做吳國之臣,僅是權宜之計,為了無限江山他甘愿受辱,而南宋與金議和,交納歲幣,俯首稱臣,卻真是卑躬屈膝,喪權辱國。此處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之憤,那“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正是作者有志難展、報國無門的深悲劇痛的真實展現。(張雅莉)
鏈接 《薄媚》詞牌。《薄媚》原為唐宋時期的大曲,全稱為《道宮薄媚》,董穎摘取大曲《薄媚》中的十遍,寫作了這組《西子詞》,詠懷歷史上的吳越春秋故事,是為創調之作。
成套演唱的“大曲詞”。配合大曲創作并演唱的歌詞,謂之大曲詞。大曲原是唐宋時與“散曲”“雜曲”或“曲子”相對應的一種音樂體制,一般篇制較龐大,結構較復雜。因此,依照大曲填寫和演唱的歌詞在形式體制上也就與一般的“曲子詞”不同,往往由多首組成,成套演唱,如敦煌寫卷中已抄錄大曲詞數套,如《斗百草詞》凡四首,在每首詞前依次標示“第一”至“第四”的序號,其他如《阿曹婆詞》三首、《劍器詞》三首、《蘇莫遮》“五臺山曲子六首”等,皆如此。宋代也有一些大曲詞的創作和傳存,如北宋曾布有《水調歌頭》一套七首,依次標明“排遍第一”至“排遍第七”,即是用從《水調》大曲中“摘遍”出來的“歌頭”曲組織成套的,其性質與大曲詞大致相同;又如南宋曾慥《樂府雅詞》卷上專列“大曲”一類,載錄董穎《薄媚·西子詞》一套共十首,依次為“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虛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堪稱是一套篇制更宏大、結構更完整的大曲詞。(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姜夔·暗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呂渭老·薄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