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瑾2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3。日暮窮途4,徒下新亭之淚5;殘山剩水6,誰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凈土;好持一杯魯酒7,他年共唱擺侖歌8。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9。
壯志猶虛,雄心未渝10,中原回首腸堪斷!
1 徐小淑:名蘊華,字小淑,號雙韻。秋謹的學生兼摯友。2 秋瑾(1879-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工詩詞,有《秋瑾集》。3 陸沉:語出《晉書·桓溫傳》。喻國家的危亡。4 日暮窮途:喻計窮力盡。5 徒:空。新亭之淚:愴懷故國危難而流的淚。語出《晉書·王導傳》:西晉末,中原戰亂,王室渡江流亡東南。王導、周凱等人常于新亭飲宴,舉目有山河之異,而相與對泣。6 殘山剩水:形容當時中國相繼為帝國主義列強所瓜分。7 魯酒:魯國的酒。《莊子·外篇·胠篋》有“魯酒薄而邯鄲圍”句。后世因稱薄酒為魯酒。8 擺侖:現通譯為“拜倫”。英國十九世紀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許多詩篇充滿了戰斗的激情,在當時中國有很大影響。9 指革命風暴。彼:指清統治者。10 渝:改變。
【析點】 秋瑾在臨刑前五天寫給友人徐小淑的這封絕命辭,沒有常理中生離死別的兒女情長;沒有遺書中常見的對后事的安排與囑托;更沒有絲毫對死亡的畏懼與恐慌。她以令須眉汗顏的雄壯、豪爽之情,慷慨悲歌,表達了對祖國命運的關切,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感,痛心疾首,撼人心魄,讀罷令人對這位犧牲于二十世紀初的女革命家肅然起敬。
信中作者悲嘆祖國危亡而無人拯救——“日暮窮途”,“殘山剩水”,表示甘愿以生命喚醒“醉夢猶昏”之同胞——“犧牲盡我責任”。悲壯激昂,視死如歸。作者還以氣壯山河之勢表達了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與向往——“風潮取彼頭顱”。剛健豪放,頗具陽剛之氣。信末同時流露了作者徒有雄心壯志而深感報國乏術的極度悲痛之情?!爸性厥啄c堪斷”句與作者五天后臨刑前留下的膾炙人口的七字《絕命詞》——“秋雨秋風愁煞人”一樣,反映了作者囿于階級局限,認識不到人民群眾的革命力量。調子雖悲涼凄切,但字里行間仍洋溢著一種不甘寂寞的昂然之氣,感人至深。
秋瑾為爭取祖國的光明前途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中華民族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同時,她的一生把文學與革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跳出了歷來婦女吟詠風花雪月、離愁別恨的樊籬,代筆墨以沸騰的鮮血,引吭高唱祖國之悲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確立了不朽的地位
上一篇:《自題小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良桐為琴》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