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憶遠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高啟
揚子津頭風色起, 郎帆一開三百里。江橋水柵多酒壚,女兒解歌山鷓鴣。武昌西上巴陵道,聞郎處處經過好。櫻桃熟時郎不歸,客中誰為縫春衣?陌頭空問琵琶卜,欲歸不歸在郎足。郎心重利輕風波,在家日少行路多。妾今能使烏頭白,不能使郎休作客。
《憶遠曲》為新樂府雜題。本詩生動地塑造了一個思婦形象,表達了思婦因丈夫重利輕情,長年在外而引起的苦悶和愁怨,反映了她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全詩共十四句。開頭“揚子津頭風色起,郎帆一開三百里”兩句,首先寫在揚子江的一個渡口,船兒掛起了風帆,思婦之郎君,乘船順風,欣然遠去。這里詩人開始就緊緊扣住題目,為了“憶遠”,“一開三百里”一下子將所思念的對象推向遠方,點出了空間距離之遠,也為全詩的展開奠定了基礎。“一開三百里,”看似平淡,漫不經心,細細玩味,便覺是神化之筆。它既寫出了丈夫離開時的情態:堅決果斷,無所留戀,沒有“執手相看淚眼”,又寫出女主人公此時復雜的內心——怨恨和牽掛。她怨恨丈夫臨行沒有給自己半點安慰,怨恨他走得太快又太遠;她掛牽丈夫“一開三百里”之外的安危,掛牽丈夫如此離開恐怕會另有新歡。同時,“一開三百里”也為后面的“郎不歸”、“烏頭白”埋下了伏線。又正是這一筆將雙方具有矛盾心態的男女主人公一下推向了讀者面前。當然,這兩句正面描寫的是男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從側面予以表現,而這側面和正面對兩種心態的表現,正是兩個人物性格的鮮明對比,對比之下,相互映襯,故兩個藝術形象在一、二兩句里顯得同樣鮮明,同樣清晰。所以說,詩的開頭含蓄蘊藉,感情豐富,藏意深厚,在結構上也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三句以下,抒情女主人公便成為詩人著力描寫的對象:
“江橋水柵多酒壚,女兒解歌山鷓鴣。”“酒壚”即借指酒店、酒家。張籍《江南行》:“娼樓兩岸臨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韋莊《菩薩蠻》:“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許渾《聽歌鷓鴣》:“南國多情多艷詞,鷓鴣清怨繞梁飛。”這兩句寫由丈夫遠離引起的種種思緒,很自然地由開頭的揚子津頭的風色,想到江邊橋頭的酒家,由酒家想到似月的歌女,由歌女想到多情多艷的歌辭,又想到遠方的丈夫,因丈夫遠離引起思想,后又歸結于丈夫之身,百思不離其人,巧妙地點出了思婦的疑慮和思念愁緒。反過來說,只有對丈夫充滿愛, 日夜思念丈夫的人,才有可能產生這種聯想。“武昌西上巴陵道,聞郎處處經過好。”武昌、巴陵道兩個地名,用“西上”加以貫穿,就更加渲染出丈夫客游他鄉的興趣無已,使已經“一開三百里”的丈夫距家鄉更遠,距自己更遠,且越來越遠。反之,夫婦團聚的希望更為渺茫,想到郎君所經所到之處,皆會另有新歡,使他樂而忘返。以上六句寫丈夫遠離之后,思婦的疑慮和愁悶。
疑慮、離愁、別緒摧折著她,難以排解,與日俱增。七、八兩句,詩人便抓住一個帶有特征性的氣候轉換時節加以描寫:“櫻桃熟時郎不歸,客中誰為縫春衣?”詩人運用比興手法,寫出了時間的遙遠。思婦“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望,已是櫻桃熟了的時節,久守空房的思婦面對嬌艷欲滴、晶瑩剔透、依托著綠葉的鮮紅果子,難免想起自己,便愈加思念遠游的丈夫,思念、牽掛、疑慮、怨恨,感情非常復雜。你客游他鄉,到了這季節轉換時分,衣服該更換了,由誰來給你縫做衣服呢?這時候你還不回來,一定是有人給你縫衣了,如若不然,難道此時,你不思念你的縫衣人嗎?女主人公這種惆悵復雜的內心如同湯煮,只得問卦占卜,求問于巫,聊以自慰。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聽其隨便,“欲歸不歸在郎足”,這是思婦思念不已,又思念不得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怨恨。
最后四句,詩人很自然地隨著思婦的心情轉變將筆鋒由疑慮、思念、怨恨憤怒而轉向指責:“郎心重利輕風波,在家日少行路多。妾今能使烏頭白,不能使郎休作客。”她看丈夫回來無日,而又無可奈何,便轉而斥責丈夫重利薄情,根本不把妻子放在心上,使自己的感情受到壓抑和遏制,面容枯槁,頭發斑白。“烏頭白”的過程就是思婦遭受痛苦折磨的過程,她備受孤寂之苦而又無法改變丈夫重利薄情的行為。這既是她對生活的哭訴,同時也是她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這位女主人公的命運在封建社會里決不是孤立的,她的遭遇是大多數婦女的共同命運,尤其是明代日益增多的商人之婦的共同命運,所以此詩便帶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本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是抒情含蓄。古往今來,思婦與愁、憂、淚有難解之緣,思夫之名作也不例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開筆就將愁拉扯了出來。曹丕的《燕歌行》:“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不但寫憂,而且寫出了眼淚。漢樂府《傷歌行》:“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出現了更多“愁”字眼。凡此種種,舉不勝舉,而這首《憶遠曲》,不僅全詩無一愁字出現,連凄清的字也很難找到。可是,此詩從頭至尾又無處不在言愁情,詩人將思婦滿腹愁怨深深埋藏在字里行間。使人讀后,如品名茶,似飲醇酒,遺味不盡,余香滿口。
上一篇:薩都剌《征婦怨》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叉《怨詩》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