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其二
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
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竿。
其四
日落轅門鼓角鳴,千群面縛出蕃城,
洗兵魚海云迎陣,秣馬龍堆月照營。
封大夫,即封常清。播仙,唐時西域國名,故地在今新疆且末縣東北車爾臣河北岸。封常清破播仙事,史傳失載。
就內容講,凱歌一類的文章最難寫。因為你若不寫頌詞,成不了“凱歌”;頌詞稍多、稍露,又會流入空泛,徒事鼓吹,甚至有阿諛的嫌疑。岑參從藝術形象的描繪出發,寓歌頌于環境與氣氛的創造之中,使詩篇既形象、含蓄,又極盡頌揚之能事,所以高人一籌。
前一首寫進軍。假若要問行進中的軍容、軍威如何?就連一個字的正面描寫也找不到。不過,詩人通過蒼涼艱苦的環境描寫,不僅顯示了唐軍雄偉頑強的氣概,而且告訴讀者:有了這樣的將士,勝利如同在握。詩的一、三、四句用“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故址在今新疆若羌縣東北)、“蒲海”(蒲昌海之簡稱,即今新疆東部的羅布泊)、“蔥山”(即蔥嶺,在今新疆喀什市西)幾個地名,隱隱暗示官軍大踏步西征的場景。這正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銀幕上依次出現幾個背景,不用多說,觀眾也就知道故事由一地向他地迅速發展。第二句用傳說中的月亮出生地“月窟”比喻極西,則封常清必破播仙已在言外。至于這些地區的環境特點,詩中用“寒”“曉霜馬尾”“夜雪撲旌竿”來描寫,這樣寫,一方面再現了獨具面目的西域風光,另一方面,艱苦的自然條件正好反襯官軍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同時,詩篇也因為有了這些詞語而更加顯得蒼雄勁健。
后一首寫勝利,是題中所示“凱歌”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含而不露,巧寫頌歌的主要篇章。“日落轅門鼓角鳴,千群面縛出蕃城”記取勝過程,寫得十分輕松。細心的讀者大概能夠從“輕取勁敵”中看出作者對封常清的高度贊美。“洗兵魚海云迎陣,秣馬龍堆月照營”中的“洗兵”指凈洗兵甲,“秣馬”指喂馬,二語出自左思《魏都賦》:“洗兵海島,刷馬江州”,意思是從此不再動兵——知道了這一層,我們就會明白:作者在這里不只是歌頌封常清打贏了這場戰爭,而且認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足以使異族從此不敢再犯邊界。詩中沒有頌詞,但實在是頌揚到了極致!魚海,古名休屠澤,在今內蒙阿拉善旗西北。龍堆,又叫白龍堆,即今新疆南部的庫穆塔格沙漠。這兩首詩中的地名都是泛指。既是泛指,就有著更大的選擇余地,在西域那么多地名中,作者偏偏選擇“樓蘭”“蒲海”“蔥山”“魚海”“龍堆”使用,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些地名詞,字面高華,詞采壯麗,用上它們,詩中的邊塞風光更加雄渾莽蒼,讀之令人耳目為新;作為“凱歌”,也更光輝明麗,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息。“云迎陣”“月照營”用擬人手法,更是頌揚之情滿溢的杰出構想。
這兩首詩都用對仗句收尾。絕句末聯對仗,極難寫好。比如杜甫,雖是不可企及的詩圣,只因不善使用此法,所以他以對句結尾的那些絕句,曾被人譏笑為“半律”(即半截子律詩)。而岑參運用這種形式,卻相當純熟。像這兩首詩,由于結尾用對句,因而顯得整齊有力,這使“凱歌”更加雄壯剛毅,有無堅不摧的氣勢。因此,胡應麟《詩藪》說:“自少陵絕句對結,詩家率以半律譏之。然絕句自有此體,特杜非當行耳。如岑參《凱歌》:……‘洗兵魚海云迎陣,秣馬龍堆月照營’等句,皆雄渾高華,后世咸所取法,即半律亦何傷!”
上一篇:無名氏《送別詩》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華《春行寄興》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