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作者: 李登伍 【本書體例】
【原文】:
夜如何其(1)?夜未央(2),庭燎之光(3)。君子至止(4),鸞聲將將(5)。
夜如何其?夜未艾(6),庭燎晣晣(7)。君子至止,鸞聲噦噦(8)。
夜如何其?夜鄉晨(9),庭燎有輝(10)。君子至止,言觀其旂(11)
【鑒賞】:
《詩序》說:“美宣王也。因以箴之。”《列女傳》云:“宣王嘗夜臥晏起,姜后脫簪待罪于永巷。王曰:‘寡人不德,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君。”后世對此詩無甚異辭,大都同意《詩序》看法。認為是謳歌中興之主周宣王勤于政事的篇什。
全詩共分三章。
第一章寫夜色未盡,宣王不安于寢,急欲視朝理事的情景。“夜如何其?夜未央。”這是一問一答。問的是宣王,答的是左右。宣王在宮中問左右:“現在夜色怎么樣了?”左右的人答道:“夜色還未盡呢!”因為人君繼明出治,昧爽視朝是有常期的。這兩句寫宣王為了政事,連睡覺也不安穩,也不寧貼,時時惦念著視朝的時間啊!雖然時間未至,但“庭燎”之光已閃閃發亮了啊!“庭燎”是大燭,也就是火炬,設于門中,以待王之視朝。這說明視朝的時間快要到了。“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君明臣賢,各國諸侯,也唯恐怠于政事,他們紛然沓來,急急忙忙奔赴朝堂。他們車上叮叮當當的鈴聲,也遠遠傳來了。這是多么生動的一幅早朝圖啊!
這里作者沒有對壯觀的朝會場面進行正面的描寫,而是選取諸侯大臣進宮的儀仗進行側面描繪,按時間的發展,層層遞進地描畫出朝會參加者的車馬形態,這樣既表現出朝會的威嚴隆重,也贊頌了周天子勤于政事和諸侯們對周王朝的恭謹、敬畏。
第二章、第三章與第一章意思相同,用重章迭句形式反復吟唱宣王、贊美宣王。只是在“庭燎”之光和“車鸞之聲”上有所變化。第二章“庭燎晣晰”,朱熹說:“晰晰,小明也”(《詩集傳》)就是說庭燎之光,已經微弱了,已經小亮了。“鸞聲噦噦”,朱熹說:“噦噦,近而聞其徐行聲有節也。”(《詩集傳》)是說諸侯快到了,他們緩步徐行,有節奏的鈴聲已傳到耳邊了。第三章“庭燎有輝”,朱熹說:“輝,火氣也。天欲明而見其煙光相雜也。”(《詩集傳》)是說庭中大燭快燃完了,冒著煙霧,天也快亮了。“言觀其旂”,朱熹說,“既至而觀其旂則辨色矣。”(《詩集傳》)就是說天亮了,已可看見諸侯車上的旗子迎風飄揚了。隨著時間推移,早朝時間越來越近了。
這是一首宮廷樂歌。對周宣王盡情美化和歌頌,缺乏積極現實內容,意義不大。
在寫法上,不用比興,全用賦體。除慣用重章迭句的形式外,采用問答形式,一問一答,把問題提出,單刀直入,一下子抓住問題的要害。這樣既立下了主腦,突出了主題,又為全篇敘寫定下了基調,奠定了基礎。真可謂是一箭雙雕。再一點是作者采用層層剖析、步步深入手法來敘寫。詩分二章,逐層展開,步步逼近。由黑夜到天亮,隨著時間推移,火炬也由閃閃發亮到只有微弱的一點光亮,由只有一點光亮到青煙繚繞,只剩下一點燭燼。上朝的人也愈來愈近,起初是寫馬鈴兒叮當響,寫馬兒在遠處奔跑:既而快到了,步伐放慢了,車馬有節奏地徐徐前進;走到最近處,已能看到車上飄揚的旗幟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景狀物確有獨到之處。
上一篇:《庭中有奇樹》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式微》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