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還《夜投山寺早起》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方還
忽見白云入,方知在嶺顛。
起尋夜來路,寒色一蒼然。
山雨連朝日,春花留暮煙。
半叢啼鳥響,聲亂澗中泉。
作者出游的一個夜晚,偶然投宿某山寺。此山寺是什么名稱,在什么嶺上都并明言。因為作者“夜投”時天色已漆黑,對山寺及其四周環境自然懵懵懂懂; 而當 “早起” 時看到、聽到山中的一切,就覺得分外新鮮,心中充滿了審美的愉悅。
“忽見白云入,方知在嶺顛。”詩開篇省略了“夜投山寺”的經過,集中筆墨寫“早起”的感受,單刀直入,毫不拖泥帶水。首聯意謂自己早晨醒來,忽然見到白云飄入宿房,才知道山寺是建在高山之頂。此聯又含言外之意,即“夜投山寺” 時對其環境一無所知,因此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感。“起尋夜來路,寒色一蒼然。”頷聯繼寫由于要弄清楚自己是如何夜上“嶺顛” 山寺投宿的,所以想尋找當時上山的途徑; 但卻只見一片青蒼之色,透出早春的寒意,已不見“夜來路”在何處,大概其足跡被“山雨”沖掉了。此時作者或許會有幾分遺憾,不過他立刻被山寺四周的晨景所吸引,這足以慰藉內心的惋惜了。“山雨連朝日,春花留暮煙。”頸聯轉寫晨景而以夜景相陪襯,這就打通了昨夜與今晨的間隔,體現出時間的連續性,又可以彌補未見“夜來路”的缺憾了。此聯前一句描寫一輪朝陽升起,是在夜來山雨停止之時,故曰“連”; 后一句寫春花籠罩著晨霧,這晨霧就是昨晚未消散的“暮煙”。作者雖未尋到“夜來路”,但透過晨景仿佛看到了夜景,他感到了審美的滿足。頸聯描寫的是視覺形象。作者“早起”還欣賞到聽覺形象,故尾聯云: “半叢啼鳥響,聲亂澗中泉。”唐人孟浩然《春曉》詩曾云: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是百鳥歡欣的季節,清晨更要亮開歌喉。此山叢林中也傳來婉囀的鳥啼聲,分外悅耳; 而一夜“山雨”使山澗泉水暴漲,傳出流水的潺潺聲,亦十分動聽。鳥啼聲與山泉聲相合,使山寺四周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作者亦陶醉在大自然的“交響樂”之中。詩寫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 “天籟”般的裊裊余音。
這首五言律詩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始終未點明“山寺”之所在。這種無規定性為讀者留出了更大的藝術空白,使讀者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體驗更自由地去品味、想象、創造其意境。但整首詩的山水景物又是個性化的,具有鮮明的江南特色,在無規定性中寓有規定性,即為讀者的欣賞規定了大致的思維定向。
上一篇:錢澄之《夜歸》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梁啟超《太平洋遇雨》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