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太平洋遇雨》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梁啟超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馀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梁任公曾自謙“不能詩”,但他不少詩篇寫得有胸襟、有意境,不比同時代其他詩人遜色。這首七絕,是他優(yōu)秀的短詩之一。
詩寫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誅殺,梁啟超被迫流亡美洲途中。文字不多,但太平洋這場大雷雨,以及詩人因遇雨而更高漲的愛國熱忱,均能寫得如聞如見,感奮人心。
第一句首先寫出這場雷雨之大。盡管只是“一雨”,卻能“縱橫亙二洲”,把東頭的亞洲、西邊的美洲都連接起來,可見它的覆蓋面何等廣袤,聲勢何等浩大! 事實上,在太平洋的雨幕下,在詩人乘坐的海輪上,不可能兼見二洲。但憑直覺,憑想象,詩人推斷這場雨應該有這樣豪壯。這句詩,前四個字是實寫,后三個字兼有虛夸,虛實相濟,把大雷雨的聲威渲染得淋漓盡致。
由天降大雨,寫到太平洋的巨浪奔騰,詩人覺得在大雨沃灌下,太平洋更豐沛了,驚濤駭浪排擊天空,沖蕩大地,幾乎把一切都卷入東流之中了。這雖帶夸張,卻是詩人澎湃心潮的反映,更是動蕩時局的象征。
借著“浪淘”二字,詩人導人蘇軾那首有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意:“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并反其意而用之:“卻馀人物淘難盡”。人物,指梁任公自己。維新失敗后,譚嗣同等六人從容就義,為保存實力,譚曾力勸梁出走。據(jù)《飲冰室合集》中《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載,譚與梁訣別時說過: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 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梁由是出逃,擺脫慈禧魔掌。說“淘難盡”,不存在九死一生的僥幸心理,而只懷著一種百折不撓的使命感。這種感情,與太平洋上的風雨雷電是合拍的,而太平洋上這場大雷雨,又更鼓起詩人的豪情壯志,所以他高唱:“又挾風雷作遠游。”這個“風雷”,既是眼前所見自然景象,還暗寓著維新派的宏圖大略。孔子說: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屈原也因放逐而賦《遠游》。梁啟超不是無方遠游,也不是象屈子那樣“思欲制煉形魂,排空御氣,浮游八極,后天而終,以盡反復無窮之世變” (朱熹《楚辭集注》)。他是帶著變法圖強的大志,到海外尋求出路,以期東山再起的。他堅信會挾風雷而離去、挾風雷而重來,這就是太平洋遇雨這一場景所包含的深層意義。
上一篇:方還《夜投山寺早起》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孟浩然《宿業(yè)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