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
俗話說:紫藤抱樹是為了往上爬。這一語道破了紫藤抱樹的目的。但對紫藤抱樹的嚴重危害性,人們還缺乏深刻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紫藤》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哲理啟示。
紫藤是攀緣植物,無論是藤花還是藤葉,都是“好顏色”,頗能惹人喜歡,但是善良的人們卻不能識破它“為害有余”的本質。紫藤的干如蛇屈盤著樹干,枝葉像繩索縈繞著樹冠,最終使“中間樹”“束縛成枯株”而死去。人們對紫藤“屈盤”“縈紆”的破壞力量看不到,其實,它“纏樹木”的破壞力量“千夫力不如”。詩人運用比興手法,把“佞徒”比作紫藤,譴責那些“附著君權勢”的“諛佞徒”,就像紫藤抱樹一樣,使“君迷不肯誅”,又像“妖婦人”“蠱其夫”,使“夫惑不能除”。詩人由紫藤危害樹木不為人們所認識,聯想到阿諛奉迎的佞臣對國家造成嚴重危害而“君迷不肯誅”,“妖婦人”使“夫惑不能除”,比喻貼切,此言切中時弊。
接著,詩人“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希望國家和人民通過紫藤“纏樹木”“縛枯株”和“諛佞徒”“妖婦人”禍國殃民的事實教訓,做任何事情,開頭就必須謹慎從事,對細小的事情及早辨別其善惡,如果讓假丑惡的東西漫延開來就難以收拾。
詩人從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出發,從紫藤纏樹悟出諛佞和妖婦對“邦與家”的嚴重危害性,提出對事物要善于“慎在其初”、辨于毫末,頗有哲理意味。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比藗儺敵鯇Α跋佈ā钡木薮笃茐淖饔萌狈φJ識,直至千里之堤潰坍了才吸取其教訓。白氏詩句的哲理性就在于提醒人們要慎重從事,善于識別、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白氏這四句詩的哲理意味,由對紫藤的具體描寫化為“寄言”的抽象理性,由紫藤引申到社會現象,引導讀者從具體事實中去理解抽象理性,以此來表現詩句的哲理,可謂是“稱名也小,取類也大。”(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以具體的小事物的性質,來說明抽象的大范圍的哲理,讀者從中可以領悟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見微而知著”、“慎在其初”這些深刻的哲理。這是這首詩的突出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答杜摯(節選)·[魏]毌丘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縱筆·[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