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一;其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其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是李白在天寶后期漫游池州秋浦縣時寫的,由十七首短詩(主要是五言絕句)構成的組詩。這組詩,清婉可愛,抒情味很濃,描繪了秋浦的山川景物,歌詠了秋浦的民間風情,在淡淡的憂傷中透露出詩人憂國傷時的心緒和身世飄泊的悲嘆。這里,選的是第十四、第十五首,一首寫風物,一首寫愁緒,可概見《秋浦歌》的風貌。
第一首描寫秋浦冶煉工人夜間勞動的場景,這種題材,在我國先唐文學作品中還很少見到,值得重視。“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這是一幅秋夜鼓鑄圖,色彩絢麗,十分壯觀。“爐火”,舊注以為是“煉丹之火”(宋楊齊賢注),或以為是“漁人之火”(元蕭士赟注。兩注并見《分類補注李太白集》),這兩種講法,都不確切。清人王琦說:“考《唐書·地理志》,秋浦固產銀、產銅之區,所謂‘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者,正是開礦處冶鑄之火,乃足當之”(《輯注李太白文集》),王說是正確的。黑夜里,勞工鼓風于爐中,爐火熊熊,火光映紅天地,紫煙飛騰,火星亂濺,一個“照”字,一個“亂”字,形容火熱的勞動場面,非常凝煉,貼切。“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兩句描寫爐前冶煉工人的形象和邊操作、邊歌唱的樂觀情緒。“赧郎”一詞,使前兩句詩意很自然地轉入后兩句詩意,因為爐火光照天地,也映紅了“郎”的臉面。在“明月夜”清淡月光的烘托下被爐火映紅的冶煉工人的面頰和身形,愈加顯得赤紅;冶煉工人滿懷豪情唱起響亮的歌聲,使深夜里帶有寒意的河川也為之震動,詩人用反襯法,將兩組色調、情緒不同的意象組合起來,構成強烈的對比,使動態與靜態、聲響和色彩以及感覺的冷和熱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不僅描繪了冶煉工人的外形和肖像之美,還揭示了他們樂觀豪邁的內心世界,著意表現他們情操之美,使全詩的氛圍描寫和形象刻畫十分豐滿完美。
第二首是一首反映愁思的抒情小詩。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愁思”呢?聯系李白這一時期的生活的思想,聯系《秋浦歌》組詩里的其他詩作,就能明白。李白自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后,在梁宋、東魯、吳越等地漫游,已有十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唱出“寒歌寧戚牛”、“淚滿黑貂裘”(《秋浦歌》其七),借著寧戚、蘇秦未遇時的遭際,發出深深的感嘆。詩人到處飄泊,生活無定,容易惹起羈旅客愁,在秋浦也不例外,“猿聲碎客心”(《秋浦歌》其十),“客愁不可度”(《秋浦歌》其一),詩句敞露了詩人的心扉。這種種愁緒,積聚愈久,郁結愈深,必然要尋機噴薄而出。該如何表現形容它們呢?有人以山喻愁之重,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也有人以水喻愁之深,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李白卻別出心裁,用極度夸張的藝術手法寫成奇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像江潮奔涌,火山爆發一樣,將內心積聚的愁緒一下子宣泄出來。這種出乎常情、無人敢道也無人能道的詩意,真正將李白胸中的又深又重、又強烈的愁緒表達得很透徹,成為千古名句,常在人口。自己頭上的白發,只有照了鏡子才能看到,詩的三、四兩句,就點明這個道理:“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本詩指白發,詩尾與開端回環照應,語義看似重復,卻加深一層,更含悲愴的色彩。這里的詩眼就在一個“得”字上。深重的愁思,長長的白發,是從何處“得”來的呢?詩人清楚地知道,自己頭上的白發,是被壯志未遂、懷才難遇的痛苦煎熬出來的,是坎坷遭際的印記,是飄泊生涯的標志,而他卻說“何處得秋霜”?所以,這一句不是詰問句,完全是一種憤懣,激切的語氣,暗示了“愁思”的深刻社會意義,進一步申足了首句“白發三千丈”的詩意,使人們感到首句的極度夸張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藝術真實的。
上一篇:詩歌·蘇軾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古詩十九首·選十二首《其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