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崔瓊 《東虛記》 說這首詩作于隋煬帝大業(yè) (605—618) 末年。一、二、四句 “垂”、“飛” “歸” 押平聲韻,平仄完全符合近體七絕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絕句。明人胡應麟 《詩藪·內編》 卷六說: “庾子山 《代人傷往》 三首,近絕體而調殊不諧,語亦未暢。惟隋末無名氏 ‘楊柳青青……’,至此七言絕句音律,始字字諧合,其語亦甚有唐味。右丞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祖之。”
題目是 《送別》,全詩借柳條、楊花的物象寄寓惜別、盼歸的深情,凄婉動人。柳絲飄飄搖搖,饒有纏綿依戀的情態(tài),故早在 《詩經(jīng)》 中,已將楊柳與惜別聯(lián)系起來: 《小雅·采薇》 中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歷代傳誦,膾炙人口。“柳”,又與 “留” 諧音,故折柳贈別以寓挽留之意,從漢代以來便成為一種風俗,形于歌詠。北朝樂府民歌中的 《折楊柳歌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已饒有情韻。在南朝,梁簡文帝、梁元帝、劉邈等人的 《折楊柳詩》,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詠柳惜別之作,還要數(shù)隋末無名氏的這一篇最完美。
首聯(lián)上句寫柳條、下句寫楊花 (柳絮),讀起來流暢自然,有如天造地設,略無人工雕琢痕跡。然而稍作分析,便發(fā)現(xiàn)詞性、音調、意象、情思,又無一不對,實在是異常工麗的對偶句。看來作者已懂得調整平仄,上句開頭之所以不用 “柳條”、“柳枝”、“柳絲”,是因為第二字應是仄聲。改用 “楊柳”,“柳” 是仄聲,卻未能表現(xiàn) “柳條”。而繼之以 “青青著地垂”,則萬絲千條,便展現(xiàn)于讀者眼前。“著地”,狀柳條之長,把讀者的視線由樹梢引向地面。“垂”,表靜態(tài),以見風和日暖。“青青”,既寫柳色,亦點時間。柳色由鵝黃而嫩綠而 “青青”,則時間不斷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 “青青著地” 狀柳條之 “垂”,下句用 “漫漫攪天” 狀楊花之 “飛”。楊花十分輕盈,如果風力較猛,便向一個方向急飛; 如果風力甚微,便無依無傍,忽高忽低,飄來飄去。這里所寫的正是日暖風和之時的景象。“漫漫”,寫楊花飄蕩,無邊無際; “攪天”,寫仰望所見。天空都被攪亂,則楊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聯(lián)系上句,便知 “青青” 楊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夾路沿河,傍亭拂橋,處處可見。于是,合一、二句看: 由上而下,所見者無非柳條青青著地; 由下而上,所見者無非楊花漫漫攪天。而離愁別緒,也隨之彌漫于整個空間。
第三句,緊承前兩句,雙綰“柳條” 與 “楊花”,卻來了個出人意外、驚心動魄的轉折: “柳條折盡花飛盡!” 楊花再多,終歸要“飛盡” 的,這是自然規(guī)律。而萬樹柳絲,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盡”?這兩者合起來,無非是通過時間的推移,表現(xiàn)離別之苦、懷人之切。聯(lián)系第四句,則無限情景,都可于想像中閃現(xiàn)于讀者眼前。
“借問行人歸不歸?” 這一問,并不是面對 “行人” 提出的。怎見得?首先,第一,二兩句與第三句之間,分明有一段時間距離。送行之時,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著地” 的 “柳條” 一股腦兒“折盡”,更不可能一直等到 “漫漫攪天” 的 “楊花” 全部 “飛盡”。其次,臨別之時,只能問行人 “幾時歸”,怎好問他 “歸不歸”? 那么,又該如何理解呢? 不妨先看王維的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前兩句寫送行之后回到家中,后兩句寫回家之后的心理活動或自言自語: 明年草綠,他能不能回來呢?
胡應麟說隋末無名氏的這首詩,王維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祖之”,確有見地。當然,“祖之” 不等于照搬。按照王維的思路讀無名氏的詩,可以理解為: 前兩句寫送行時情景,后兩句寫送行后的心理活動或自言自語: 等到 “柳條折盡花飛盡” 之時,行人能不能回來呢? 這也算講通了,然而時間太短,才送走不久 (頂多不過二十來天),就盤算他 “歸不歸”,在現(xiàn)實中完全有可能,而形諸詩歌,就缺乏藝術魅力。優(yōu)美的詩章,一般能夠使人從已經(jīng)寫到的東西聯(lián)想到?jīng)]有寫到的東西,即所謂 “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五、七言絕句之類的小詩,更有這樣的特點。細玩無名氏的這首詩,送別應在去年 (或者更早),送別之時,柳色初青,于是折柳相贈,約定明年此時歸來。好容易盼來歸期,天天到送別之處去等,眼看柳條由初青而“青青著地”,楊花由初綻而 “漫漫攪天”,又眼看 “柳條” 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盡,“楊花” 又逐漸落地入池,以至無蹤無影,而 “行人” 還不見歸來。至此,不禁從內心深處發(fā)出疑問: 行人啊! 你究竟回來呢還是不回來。
如果這樣理解符合詩意的話,那么這便是一首 “懷人” 詩。《送別詩》 這個題目是別人加上去的,無名氏的詩,往往有這種情況。
上一篇:元稹《連昌宮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白《送友人》原文與賞析